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系列训练(二十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试题:(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面句中的“环”与“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B.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大铁锤传》)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D.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答案:C。
名词,圆形的饰物。
其它为动词。
2.下面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驳复仇议》)B.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晏列传》)C.岂管仲之谓乎?(《管晏列传》)D.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苏武传》)答案:B。
判断句。
AD被动句;C宾前句。
3.下面句中的“委”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长恨歌》)丢弃,散落B.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托付,交给C.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委任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丢弃,散落E.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放弃F.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丢下,舍弃G.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托付,交给答案:C。
随从,顺从4.下面括号内的词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席方平》)B.宜(籍)羊氏之家,以赏席生之孝(《席方平》)C.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席方平》)D.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答案:A。
名作状,其它名作动,“域”是限制的意思5.下面括号内的词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B.臣窃独(过)之(《驳复仇议》)C.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方平》)D.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游园》)答案:B。
意动用法,其它均为使动用法。
6.下面句中的“威”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C.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席方平》)D.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席方平》)答案:B。
动词,震慑。
其它均为名词。
7.下面句中的“亲戚”与“”中的“亲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郑伯克段于鄢》)认为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管晏列传》)不知羞耻D.(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正当,适逢答案:A。
把……当作。
8.下面括号内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通“叛”,背叛B.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燕昭王求士》)通“苟”,苟且C.遂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通“纵”,合纵D.武父子(亡)功德(《苏武传》)通“无”,没有答案:B。
“呴”通“吼”,吼叫,怒吼。
9.下面句中的“顺”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先秦诸子语录》)顺应B.国有道,即顺命(《管晏列传》)顺从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二章》)归顺,服从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管晏列传》)顺应答案:D。
顺势助成10.下面对括号内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被推举B.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管晏列传》)被任用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先秦诸子语录》)被倾覆D.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留侯论》)被灭族答案:C。
使……倾覆。
11.下面句中的“是”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B.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席方平》)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谏逐客书》)D.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管晏列传》)答案:B。
表判断的动词,其它均为代词。
12.下面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知其然邪(《先秦诸子语录》)B.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谏逐客书》)C.是以见放(《渔父》)D.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管晏列传》)答案:D。
状语后置。
其它均为宾前句,其中C还是被动句。
13.下面括号内的词与“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驳复仇议》)B.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留侯论》)C.民恶忧劳,我(佚乐)之(《先秦诸子语录》)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先秦诸子语录》)答案:C。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逸快乐。
其它均为名作动。
14.下面句中的“拂”与“”中的“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捣衣砧上拂还来(《春江花月夜》)飘拂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飘拂C.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违背,不顺D.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二章》)通“弼”,辅佐答案:A。
拂拭,拂去。
15.下面句中的“所以”与“所以动心忍性”中的“所以”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B.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驳复仇议》)C.违害者不知所以立(《驳复仇议》)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答案:A。
……的原因。
其它均为“……凭借(依据)”16.下面句中的“动”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所以动心忍性(《孟子二章》)使……惊动B.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使……惊动C.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苏武传》)使……惊动D.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移动,摇动答案:C。
动弹17.下面括号内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横”,梗塞,指不顺B.(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通“增”,增加C.且单于信(女)(《苏武传》)通“汝”,你D.(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留侯论》)通“猝”,终于。
答案:D。
突然18.下面括号内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常常,总是B.岂不日戒?猃狁孔(棘)(《采薇》)通“急”,紧急,急迫C.武闻之,南(乡)号哭(《苏武传》)通“乡”通“向”,面向D.彼(路)斯何?君子之车(《采薇》)道路答案:D。
通“辂”,高大的战车19.下面句中的“征”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的“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桓公实北征山戎(《管晏列传》)B.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D.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E.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答案:C。
征验,征兆。
A征伐;B征招;D远行;E信,取信。
20.关于孟子其人及其著作学说陈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孟子,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
B.《孟子》一书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C.孟子的主张主要有“仁政”“民贵君轻”“性本恶”。
D.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
答案:C。
性本善。
译文: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