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尤溪马头山钼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马头山钼矿床位于福建省尤溪县,矿体主要赋存于上侏罗统庵前坪单元细粒花岗岩及龙北溪组变质岩及梨山组石英砂岩地层裂隙中,属中-高温热液充填型钼矿床。
文章根据各种探矿工程取得的成果,详细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初步认为该钼矿体与区域主要构造线及花岗岩体接触带密切相关,并由此提出了该矿床的主要成矿规律,进而为矿区外围找矿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也为今后该区综合找矿提供一定的思路。
标签:马头山钼矿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0引言尤溪县马头山矿区调查时间颇长,研究较深入,自1966年开始先后进行过数次地质矿产普查。
尤其是2008年中旬开始,福建196地质大队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土壤测量、槽探、钻探等探矿手段,并通过对采集的岩矿样品以及土壤化学样的化验认为:区内矿体以钼矿为主,辉钼矿品种单一,赋存于上侏罗统庵前坪单元中细粒花岗岩及龙北溪组变质岩地层裂隙中,并初步判定该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热液充填型。
根据探矿工程揭露,其主要见32个钼矿体和48个低品位钼矿体。
本文通过对马头山钼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初步提出了该矿床的类型及成矿蚀变类型,并对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研究,进而提供一些有用的找矿信息,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矿床的成矿规律,为矿区外围找矿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推动新一轮地质找矿再上新台阶。
1区域地质背景该成矿带位于闽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南火山断坳带交汇部位。
区域性政和——大埔北东向断裂斜贯本区,是武夷山成矿带—浙西南—闽中裂谷鉛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1]。
武夷成矿带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中国东南活动大陆边缘内带,属华夏古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岩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分区明显,基底地层呈“构造窗”出露于中生代火山岩中。
该区侵入岩体发育,主要为上侏罗统庵前坪单元(J3A)中细粒花岗岩、山连单元中粒花岗岩(J3SL)和早白垩世孟坂单元(K1Y)花岗斑岩,具有优越成矿地质条件。
2矿区地质概况马头山矿区内出露的地层较单一,主要以中—晚元古代马面山群的龙北溪组第二段(Pt2~3l2)为主,岩性以黑云石英片岩为主,夹细纹状斜长变粒岩、滑石(片)岩,局部见条带状石英岩、透辉石岩,岩石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
片理走向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30°~49°,与区域构造线近于一致。
下侏罗统梨山组(J1l)地层出露较少,岩性为块状—巨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中—薄层状含砾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图1)。
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西北部,为上侏罗统庵前坪单元(J3A)中细粒花岗岩。
岩体侵入龙北溪组和梨山组地层,其外接触带边部见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蚀变,接触面倾向围岩,倾角70~80°。
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主要发育有F1、F2、F3、F4四条断层。
其中F1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部,走向长大于2 km,宽约6 m,走向近似南北向,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断层带内岩石具褐铁矿化、绿泥石化蚀变;F2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部,走向长大于2 km,性质不明;F3断层:分布于矿区中北部,推测走向长大于1 km,走向为北西至南东向,断层性质不明;F4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北侧,走向长大于600 m,宽2~4 m,延伸至区外,走向为北东至南西,倾向西,倾角70~85°。
3矿床特征3.1矿体空间分布马头山钼矿床无明显的主矿体,而是由多个小矿体组成。
受到断裂构造的影响,矿体的总体的分布规律与裂隙发育规律一致,全区矿体可分为个矿段:矿区北边60~72线矿体为Ⅰ矿段,走向均为北东向;矿区西南边各勘探线为Ⅱ矿段。
各个小矿体的空间形态均为透镜状或脉状,矿体基本赋存于岩体接触内带的中细粒花岗岩中,部分赋存于龙北溪组及梨山组地层中。
矿区内高品位矿体分布范围小,圈定工业矿体32条,其余均为低品位矿体。
3.2矿体特征区内圈出钼矿体,标高150~750m。
矿体受斜列式次级构造控制,单体呈似层状、豆荚状、透镜状,呈现膨缩、分枝、复合现象。
矿体矿化强度主要与岩体节理、裂隙宽度及岩石破碎程度有关。
其中4、5、18、23号计4个钼矿体(层)为主要矿体,16、31号为主要低品位钼矿体。
其中4、5号矿体分布在60~72线,18、23号矿体分布在0~6号线。
主要由钻孔控制,标高400~700m。
矿体特征如下:4号矿体(Mo4):主要分布在60线,由ZK60-2和ZK60-3两个钻孔控制,矿体倾向128°,倾角为28°,呈透镜、似层状。
倾向延伸150~300m,走向100m。
厚度1.15~2.37m,平均1.76m,厚度变化系数69.30%,分布在600~700m标高。
矿体走向延伸情况较差。
单工程钼品位0.062~0.071%,矿体平均品位0.065%,品位变化系数较小。
5号矿体(Mo5):主要由60线3个钻孔控制,矿体倾角倾向与4号矿体大致相同,为两组大致平行的隐伏矿体。
厚度0.87~3.44m,平均2.68m,其中ZK60-3未达到工业矿体厚度,作为歼灭点。
厚度变化系数61.29%,走向上延伸较差,相邻剖面没有工程控制。
单工程钼品位0.064~0.074%,矿体平均品位0.070%,品位变化系数19.6%。
18号矿体(Mo18):分布在1~4线,由ZK2钻孔、2个槽探控制。
矿体围岩为梨山组石英砂岩。
矿体呈东西向展布,倾角为21°~35°,呈透镜、似层状。
矿体长180m,倾向延伸150~200m,厚度1.08~4.48m,平均3.05m,厚度变化系数59.32%,分布在600~700m标高。
矿体完整,无夹矸,无分叉,在0线TC106-1中最厚,沿走向,往两侧逐渐变小。
单工程钼品位0.064~0.12%,矿体平均品位0.094%,品位变化系数50.26%。
23号矿体(Mo23):分布在2~6线,为隐伏矿体。
由ZK105-1、ZK105-3、ZK2三个钻孔控制,矿体与22号矿体为近似平行的两组矿体,倾角为27°,呈透镜、似层状,矿体长120m,倾向延伸120m,厚度1.45~1.78m,平均1.50m,厚度变化系数27.81%,分布在400~450m标高。
矿体完整,无夹矸,无分叉。
单工程钼品位0.060~0.093%,矿体平均品位0.070%,品位变化系数19.95%。
其他钼矿体由于控制程度低,多为单工程控制,本文不作详细介绍。
3.3矿石特征3.3.1礦物特征辉钼矿以细粒它形片状结构为主,主要以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或细脉状充填于裂隙中,局部呈星点状分布在岩石孔隙中。
3.3.2矿石组成矿石成分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少量为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以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绿泥石、黑云母等组成。
由于脉石矿物含量较高,因此辉钼矿的平均品位较低。
3.3.3矿石结构与构造矿石以细粒他形片状结构为主,次为叶片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和星点状构造。
3.3.4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按主要金属矿物组合划分为单一辉钼矿型;按矿石构造划分类型为细脉~浸染状矿石、少量角砾状、块状矿石型。
矿石的工业类型绝大多数为原生硫化钼矿石,氧化矿石所占比例极少。
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4.1矿床成因4.1.1矿源层矿区内的赋矿岩石主要为花岗岩,是该区重要的矿源层。
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表明该区上侏罗统庵前坪单元(J3A)中细粒花岗岩中Mo、Sn、Bi、Pb、Zn、Ag呈明显富集趋势,与全国水系沉积物推荐值和地壳克拉克值相比较Mo富集程度为3~5倍。
表明该区的侵入岩体相对富集上述成矿元素,是重要的矿源层。
此外由于这类岩石本身脆性较强,因此在岩浆高温压力的作用以及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之下,使得岩石产生大量的节理和裂隙,很大的提高了岩石的渗透性,使得岩浆侵入体所携带的含矿热液能够较容易在岩石中迁移和积聚,进而为矿体的形成提供成矿基础。
4.1.2构造马头山钼矿床距F1、F2断裂仅数百米,由于受到主断裂的影响,带断裂带附近发育许多次生的小断层并具有多期的活动特点。
受到断裂构造以及次生的小断层影响,围岩内派生有大量杂乱而又密集的节理、裂隙。
断裂带为岩浆侵入体所携带的成矿物质提供的运输的通道,因此断裂带成为了主要的导矿构造,次级小断层以及节理、裂隙成为了主要的成矿通道。
4.1.3成因探讨矿区位于闽北隆起带、闽西南拗陷带和闽东南火山断拗带交汇部位,区域性政和-大埔北东向断裂斜贯本区。
根据构造背景、地质历史演化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
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岩中,矿(化)体严格受岩体与外围梨山组(J3l)或龙北溪组(Pt2~3l)之间的接触带直接或间接控制,多呈似层状、豆荚状、透镜状产出。
在后期花岗岩倾入过程中提供了矿源物质及热源,矿物质通过构造断裂通道进入围岩中。
其矿体倾向与接触带产状大体一致。
在成矿过程中,接触带的内带和外带产生矿体,内带矿体更好。
矿石类型以细脉状矿石为主,次为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石构造以细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也见浸染状构造;矿区主要金属矿物有辉钼矿、褐铁矿及黄铁矿;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钾化、绿泥石化,次要蚀变有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
气成热液矿化期形成的金属矿物辉钼矿接触带的动力作用在次级构造中充填形成矿体。
认为马头山钼矿床属中-高温热液充填型钼矿床。
4.2找矿标志(1)在区域上受政和——大埔断裂带控制,这是矿床的区域定位与分布;(2)在1:1万土壤测量中具有强度高、规模大、浓度梯度变化显著的Mo 异常,各异常套合较完全,面异常是重要找矿标志;(3)地表出现矿石露头、铁帽等是直接找矿标志;(4)有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的石英脉、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是间接找矿标志;(5)在已知钼矿体、矿化体及绢英岩化、褐铁矿化蚀变蚀变带位置,呈低阻高极化异常特征。
因此,低阻高极化异常,可作为深部找矿的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1]朱广彬,刘国范,姚新年,等. 东秦岭铅锌银金钼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1):44~52.[2]温森坡,刘国印,乔保龙,等. 嵩县纸房钼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J].中国钼业,2008,32(2):14~17.[3]付治国,吕伟庆,田修启,等. 东沟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因素研究[J].中国钼业,2005,(2):8~13.[4]林慈銮. 福建永定新村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J].福建地质,2013,(4):27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