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
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
儒道互补。
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
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以和为贵。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
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
实践理性。
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
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
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
立足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
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
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身心之间的平衡和谐,在治国安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
而对于个体而言,文化能在个人的心灵深处形成势能,定向地释放与发挥,理智保持与直接欲望的距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空间,引导人们超越自我,溶入整体,成就事业。
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为任何一个民族所未见。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纪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
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孙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更是威震世界。
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是更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吗?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三、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
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独特的民族,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曲折的发展历程;顽强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对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远古时代便有的是最早的图画文字。
之后随着文字的发展开始出现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和隶书以及与隶书同时并行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在文字领域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宗权等。
这些书法家的字体被现在很多人临摹和学习。
字画是不可分割的,有字便有画,有画便有字。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中华传统文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词曲和戏剧。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
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其中主要是乐府歌。
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
初唐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
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
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
唐朝最著名的是诗,而宋朝最著名的则是。
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此人为李清照、柳永最为著名。
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等。
戏曲中的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京剧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有很多,我并不能一一详细叙述。
文化的深厚内涵需要我们在逐渐的了解过程中去体会。
文化的精华固然很多,金无足赤,文化也不例外。
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
《弟子规》是传统礼仪的很好阐释。
还有我们所知道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束缚了古代众多人的思想,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至今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还根深蒂固。
这种思想给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很多的麻烦。
忠孝思想固然可贵,然愚忠愚孝则并不可取。
在我看来诸葛亮是愚忠的,他的忠诚并没有带来蜀汉的兴荣。
如果他取阿斗而代之或选举有能力之人统治蜀汉,也许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
《二十四史》中有很多愚孝的典例。
如为了孝敬父母而将自己的孩子活埋。
父母是该孝敬,但孩子也是生命,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便是愚孝。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基础。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推陈出新,革古典新。
发展过程需要创新。
是否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标准。
文化的创新需要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立足点上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