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言运用新题专项训练

高考语言运用新题专项训练

高考语言运用新题专项训练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在1969年,周恩来总理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40多年,砥砺前行,()其中,我国已发射风云卫星16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风云卫星。

在有气气象卫星以前,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盲区,那里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而且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及变化。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B.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C.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

D.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B.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C.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D.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中国是其中之一。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高屋建瓴披星戴月功不可没有口皆碑B.高屋建瓴栉风沐雨劳苦功高有口皆碑C.高瞻远瞩披星戴月劳苦功高有耳共睹D.高瞻远瞩栉风沐雨功不可没有目共睹——参考答案——【答案】17.B 18.C 19.D【解析】17.“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这几句话介绍“风云气象卫星”,而第二句的主语变成“世界气象组织”,前后语意不连贯,故后两个分句宜采用被动句式,仍然以“风云气象卫星”为主语;“同类国外卫星”语序不当,“国外”表示领域,且“同类”是修饰“卫星”,故“同类”应放在“卫星”前面。

故答案选B。

A项,“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应改为被动句,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C项,“同类国外卫星”语序不当,改为“国外同类卫星”;“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与前一句意思不连贯,应改为“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D项,“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应改为“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18.试题分析:要求考生分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式的对称性、主语的一致性、语意的连贯性。

语段开头说“早在1969年”,从与“早在1969年”相照应的角度来看,宜以“如今”开头,这就形成照应,且用逗号隔开,这就排除A、B项;与D项相比,C项更简洁也更能突出中国,故选C 项。

19.试题分析:“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

第一处,是说周总理提出的“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眼光远大,应使用“高瞻远瞩”。

“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

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

第二处中,“经过40多年……”“砥砺前行”,句中是说奔波劳碌,应使用“栉风沐雨”。

“功不可没”,功劳不能埋没。

“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第三处,是说“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风云卫星……”,这是说“风云星月”的功劳很大,“劳苦功高”一般形容人,从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使用“功不可没”。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有目共睹”,人人都能看见,形容极其明显。

第四处,“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的”,句中是说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非常明显的,应使用“有目共睹”。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草原上各色的野花盛开,牧民,载歌载舞……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人们不难发现,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人工植树造林为例。

苏木山位于内蒙古东南,属阴山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黄石崖为2334.7米。

如今,( ),但当年植树造林之路并不顺利。

刚开始,当地政府并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树种,尝试过很多种树,种植效果都不好。

直到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人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后来,当地政府请来林业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这才有了今天苏木山的郁郁葱葱。

如今,一千多万株树木迎风而立,。

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比如商都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对发展冷凉蔬菜有的自然优势。

当地,依靠农业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甜菜等特色富民产叶,实行品牌化营销、集团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富民之路。

还有,乌兰察布市回收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乌兰察布市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情节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实施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B.乌兰察布市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实施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工程。

C.乌兰察布市利用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D.乌兰察布市利用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工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地的生态恢复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而起到了重要作用B.当地的生态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而恢复了C.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对当地的生态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D.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起到了重要作用,恢复了当地的生态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衣食无忧蔚为大观得天独厚因势利导B.安居乐业蔚为大观得天独厚因地制宜C.衣食无忧声势浩大天时地利因地制宜D.安居乐业声势浩大天时地利因势利导——参考答案——【答案】17.D 18.C 19.B【解析】17.试题分析:A项,“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利用……资源”;“实施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缺宾语中心词。

B项,“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利用……资源”。

C项,“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缺宾语,“完成”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如“……的工程”。

18.试题分析: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然后重点分析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语气、主语,接着分析比较所给的四个选项,最后做出选择。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漫山遍野的松树”对当地生态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使用主动句,A项,“当地的生态恢复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而起到了重要作用”结构混乱,选项把“当地的生态恢复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和“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句杂糅到一起了,故排除;B项,“当地的生态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而恢复了”说法过于绝对化,当地生态的恢复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还有别的原因。

D项,“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恢复了当地的生态”表述太绝对。

故选C项19.试题分析:“衣食无忧”,不愁吃穿,形容生活小康,基本生活无忧。

“安居乐业”,安定地住在一起,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第一处,由“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草原上各色的野花盛开……载歌载舞”这些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牧民生活很安定舒适,应使用“安居乐业”。

“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第二处是说“如今,一千多万株树木迎风而立”,应使用“蔚为大观”。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天时地利”,常与“人和”连用,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引申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

第三处是说“比如商都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对发展冷凉蔬菜……自然优势”,这是说所处的环境好,应使用“得天独厚”。

“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第四处是说当地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办法,应使用“因地制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