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学 复习资料

学校体育学 复习资料

1.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2.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一系列设想,认为各级学校都要注意卫生,体育设备及环境布置。

3.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因素有:学生需要; 社会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体育教学内容。

5.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是: 体育教学目标。

6.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可与体育竞赛。

7.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

8.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行政班;男女合班分组或单班男女分组;按兴趣爱好(选秀项目)分班;小班化教学。

9.体育教学的特点:身体直接参与;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10.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11.1904年一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

这标志着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2.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的具体特征: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13.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合理选择,综合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和正确有效的组织教学。

14.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方式(程度)。

15.体育健康的五大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16.体育学习评价包括:体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健康行为的评价。

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

2.体能发展敏感期: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敏感期(实际上,男女学生体能敏感期是不同的,有快有慢,有早有晚)。

3.体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4.分组教学形式(同质分组;异质分组)
同质分组: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5.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6.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是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7.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形式。

8.淘汰法:是指在竞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

9.发现式教学法:又称问题法,他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10.课时计划:亦称教案,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简答题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预防与纠正错误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答:(1)强化概念法(2)转移法
(3)降低难度法(4)信号提示法
(5)外力帮组法
3.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哪些?
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
(2)示范要正确
(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答:(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
5.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
答:(1)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
(2)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
(3)工作任务繁重复杂
(4)体育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社会的
6.体育学习评价采用的哪些方法?
答:(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3)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7.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认知与定向(动机的激发与尝试阶段):初步领会运动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动作或局部动作。

(2)联系形成阶段: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对动作的深入理解,知觉过程日趋完善准确,形成动作的视---动联合表象。

(3)自动化熟练阶段:运动技能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

8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方法?
答:第一,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使其既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第二,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初中学生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第三,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健身要求。

第四,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调整和转换竞技运动特点,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地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

9.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
答: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第二,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

第三,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第四,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第五,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六,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0.学生体能发展的特点?
答:体能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差异。

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

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问答题(大题)
1.变换训练法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答: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联系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1)明确目的与任务。

运用变换训练法时,要明确变换练习条件的目的和具体任务,有针对性地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的组合、练习的环境和条件等。

(2)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在技术、战术训练中,采用变换训练法达到训练目的后,应及时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练习,以避免由于变换练习条件,形成与正确技术的偏差,并及时加以纠正。

2.学校体育的目标?
答: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3.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答: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

同质分组的优点: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同质分组的缺点:容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等。

异质分组的优点:不同基础与水平的学生互帮互学,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共处。

异质分组的缺点:学生之间在体能、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体能训练、技能学习的区别对待带来一定的困难。

4.如何制定竞赛规程?
答:制定竞赛规程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竞赛规程的制定应明确可行。

为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在制定竞赛规程时,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应执行的规程实事求是地明确制定,并考虑其可行性。

(2)竞赛规程应利于更多的学生参加。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同时也为了鼓励学生争取最好的成绩,在制定竞赛规程的内容、参加人数、比赛办法、记分办法、比赛规则等方面,应着眼于广大学生,立足于促进、鼓励更多学生实际参与竞赛,真正发挥学校课余运动竞赛对学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的推动作用。

(3)竞赛规程应提前下达。

竞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锻炼,因此竞赛规程应在赛前几周,甚至更早发给各参赛单位,以便充分作好赛前准备,激励学生锻炼身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