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写作拓展材料《一路走来一路歌》主题阅读 9.爱与责任相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写作拓展材料《一路走来一路歌》主题阅读 9.爱与责任相伴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其一】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①,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②,尘壤从头数九垓③。

休信儿童④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⑤。

【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⑥。

苟利国家生死以⑦,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⑧,养拙刚于戍卒宜⑨。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⑩。

【注释】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āi)。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

’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

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⑦以:用,去做。

“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⑧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⑨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⑩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

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1.其一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

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

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

“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

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

“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

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回乡之日的谰言。

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略者一决雌雄。

“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

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2]2.其二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

“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

”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

”“刚”,即“刚好”、“正好”。

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

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

”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

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

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

“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

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将悲悯化作责任张慕一在走川藏路的时候,我们途经一个叫良多的小乡镇,并在那里停歇下来。

旅社的大门口,便是宁静的街市。

大门的两旁有一些藏民用手臂挽着一些藏饰在卖,这时一个背着小孩手挽着首饰的男孩吸引着我的目光——确切地说,应该是他背着的那个小孩吸引了我。

接着,卖饰品的男孩也注意到了我,微笑着和我打招呼,并用生硬的汉语问我是不是想买藏饰。

“你的弟弟好可爱啊!”我对男孩说。

男孩羞涩地低了低头,脸上两抹高原红越发显得红了起来……接着,我开始问男孩:“你弟弟几岁了?”“两岁半了。

”我一边与他攀谈,一边看他手臂上的首饰。

最后,我选上了一个藏银的戒指。

于是,我便付给他钱,准备离开。

我又止不住捏了捏小孩子的红脸蛋——“你弟弟真可爱啊!”这次小孩忽然躲开,却伏在男孩耳边甜甜地叫了一声:“阿爸……”正当我诧异间,小孩又冲男孩叫了一声:“阿爸……”卖饰品的男孩回应了一声:“嗯!”我疑惑地问男孩:“你的儿子吗?”男孩回答“是的。

”“你多大了?”“19……”我更加惊讶起来:“你……19岁……儿子就两岁半了?”男孩憨憨地笑笑,回头看了一眼他的儿子,用很小的声音对我说:“他是我从山里捡回来的。

”这时,我想我的眼中肯定泛起了更大的好奇,令男孩不自觉地讲了下去。

“前年,我去山里打柴,傍晚回家的时候,经过山路旁边一户人家,听到房子里不停地传出一阵阵嘶哑的婴儿哭声。

我犹豫了一下,就推门进去了。

接着,我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小男孩。

我给他喂了点水,心想,他家的大人怎么这么晚还不回家啊?而后,我就转身出去找他的家人了。

在门前的一条小路上,我看到了一排脚印。

走着走着,我忽然看到地上满是暗红的鲜血,再往前,就看到远处,一群狼围在一起,分食着自己的‘猎物’……我忽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回到房子抱着孩子下山了……”“后来呢?”我有些迫不及待地问。

“后来,我就带他回到了家。

向乡亲们一打听,才知道这孩子是一个老人带的孤儿,可是,孩子连最后的一个亲人也被狼吃了……”“然后,你就收养了他吗?”“是的,由于我的阿爸早就过世了,于是,我认他做‘儿子’!”“可是,你还这么小,才19岁,连婚都没有结,怎么就愿意收养一个陌生的孩子呢?”“为什么不愿意?”他可是我第一个发现的啊!既然是我第一个发现了他,那我就应该把他养大啊!”我的心顿然激动得战栗起来。

原来,这个男孩——不——是这个19岁的男人,只因为是自己第一个发现这个可怜的孩子,就马上勇敢地、坚决地不假思索地承担起了这抚养的责任。

原来,在他澄净而坚毅的心里,他已然把自己眼前的悲悯化成了一种神圣的责任,并不惜为其操劳一生!这是多么圣洁而博大的爱啊!你、我、他,这凡尘俗世间的人啊!有多少人,又见识过多少悲情之事,然而,又有几人能将眼前的悲悯顿时化作自己神圣的责任呢?——摘自《读者》哲人的爱秦牧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

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

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据我所知,遗嘱相赠肾脏、眼球,以至于躯体,或以利他人,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

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

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

”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

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

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

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

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

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

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

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

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

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评析】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容量大,几乎无所不包,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艳丽缤纷,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