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性繁殖园艺植物实生选种

无性繁殖园艺植物实生选种


芽变发生示意图
层 分生组织 细胞分
次 原层
裂方向
LⅠ 表皮原 垂周
细胞的 层数
一层
衍生的组织 表皮
LⅡ 中皮原 LⅢ 中柱原
垂周、 平周
垂周、 平周
多层 多层
皮层的外层及 孢原组织
皮层的内层、 中柱及输导组 织
植物生长点分生组织原层及其衍生组织
2.2 芽变的转化 除同型突变体外,上述任何一种嵌合体均不很稳定,随生长发 育或营养繁殖而发生变化。 •如扇形嵌合体在发生侧枝时,若处于扇形区域内,新枝成为 周缘嵌合体。 •若处于扇形区域边缘,则仍为扇形嵌合体。 •若处于扇形区域外,则成为非突变体。
1. 4 单株选择法的应用 • 单株选择法多应用于自花授粉园艺植物。 • 用于可无性繁殖的作物,将选到的优良单株,通过无性繁殖
的方式保留和巩固。 • 对异花授粉作物来说,单株选择法主要用于培育自交系。 • 有时此法也可用于改良某一特定性状和用于原种生产。
2 混合选择法 2. 1 概念
从一个原始混杂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混合 留种,次年播种与同一块圃地,与标准品种及原始群体小区 相邻种植,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法。 • 一次混合选择法 对原始群体的混合选择只进行一次,当选择有效时就繁殖推
(1)广义遗传力(HB2):基因型方差(VG)占表现型方差(Vp)的百分率
(2)狭义遗传率:基因加性方差(VA:基因累加和倍加作用)占表现 型方差的百分率。
遗传力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广义遗传力大于狭义遗传力。不同 性状其遗传力大小不同。同一性状的遗传力也因品种、组合、繁殖方 式及估算方法不同而有所变化。
前期遗传力强的性状选择,后期对产量等数量性状系统比较 选择。
3、母系选择法 根据母本性状进行选择。 4、留种区法 不同系统性状调查区和留种区分开。 5、剩余种子法(半分法) 节省隔离费用,株系纯化速度慢。 6、集团选择法 按性状分成不同的群体,群体间隔离,群体内混合采收。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方法及程序
性作用占有相当分量,在世代传递中性状将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对 无性繁殖植物可通过早代选择,用无性繁殖法把性状固定下来。至于 对有性繁殖植物,会随着世代的增高,而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分量逐渐 减少,在早代不易选准,一般在早代可按类型分成若干集团,在以后 世代中再进行单株选择。
2.3 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低 说明该性状受环境影响大,直接选择效果往往欠佳,常常要在杂种的后 期世代进行选择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主要学习内容: •株选方法 •遗传力和选择效果 •选择育种程序 •加速选种的方法
1、选择育种中的株选方法 1.1、单一性状选择
在株选时往往根据性状的重要性或出现的先后逐次选择,由 于每次选择时只根据一种性状,所以称为单一性状选择。 (1)分项累进淘汰法 根据性状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先按第一重要性状进行选择, 然后在人选株内按第二性状进行选择,顺次累进。(性状重 要性越靠前标准降低,增加入选率)
广的,称为一次混合选择法。
• 多次混合选择法 在第一次混合选择的群体中继续进行第二次混合选择,或在以后几
代连续进行混合选择,直至产量比较稳定、性状表现比较一致并胜过对 照品种为止。称为多次混合选择法。
2. 2 混合选择法的优点 • 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不需要很多土地、劳力及专设的实
验圃地就能迅速地从混杂群体中分离出优良类型,在较短 时间内能获得较多的繁殖材料,便于及早推广。 • 对混杂严重的农家品种也可提纯良种。 • 混合选择时不同单株间可以自由授粉,可以保持丰富的遗 传特性,故不会造成生活力衰退。
包括形态特征(叶、果、枝条和植株形态)、生物学特性(生长与结 果习性;品质;抗性等)
• 芽变的重演性 同一品种相同类型的芽变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单株上发生。
• 芽变的稳定性 芽变性状具有可逆性
• 芽变性状的局限性和多效性 芽变多局限于少数性状的变异。但也有几个性状的变异。
芽变在园艺植物中的表现

三、选择育种的程序
1、原始材料圃 圃地:能代表本地气候条件 材料:当地的品种类型(来自生产圃或种子田)、外地引入的新类 型 对照 设置年限:1-2年(1-2年生的种子植物);长期(多年生的观赏植 物及木本果树)。
2、选种圃 材料:从原始材料圃中选出的优良单株或优良集团后代。 对照区 保护行 2次重复 设置年限:决定于供选群体的性状稳定与否。
3、芽变的遗传类型 3.1 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玫瑰香葡萄发生四倍体芽变后得到“大粒玫瑰香”突变 体。
玫瑰香葡萄,也 叫麝香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uscat),欧亚种。Muscat是一个古老的品 种,是世界上著名的鲜食、酿酒、制汁的兼用品种。张裕葡萄酒、王朝葡 萄酒、华梦玫瑰香葡萄酒等厂商主要原料。
1.3 株变:当包含突变细胞的芽发育成一个植株,或采用 该芽进行无性繁殖形成新个体的现象。
1.4 饰变:由于环境条件(土壤、气候、栽培措施等)的 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
1.5 芽变选种:利用发生变异的枝、芽进行无性繁殖,使
之性选出优系,称为芽变选种。
元帅系列苹果的芽变选择过程
第五代:俄矮2号
第五章 园艺植物选择育种
第一节 选择与选择育种
主要学习内容: • 选择育种的概念 • 选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 选择标准的制定原则
一、选择育种的相关概念 1、选择
指从变异群体中选优汰劣,是选择育种途径的中心环节, 也是所有育种途径和良种繁育不可缺少的手段。
2、选择育种
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群体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 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通过鉴定、培育而育成新品种的育种 方法,称之为选择育种。
2、 品种自然变异 纯粹的纯系是不存在的,纯系内选择无效也是相对的。
• 由于自然异交而引起基因重组 。 • 基因突变。品种在推广和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
使品种群体内出现新的类型。
• 品种本身剩余变异的存在造成的。有些品种在开始推广 时个体间存在若干微小差异会逐渐积累,发展为明显的 变异。
布尔班克从白色虞美人(Shirley)中通过选择选出蓝色虞美人
主要学习内容: •芽变选种的概念和意义 •芽变的特点、细胞学与遗传学特性 •芽变选种的方法和程序
一、芽变选种的概念和意义 1、芽变选种相关的概念: 1.1 芽变: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
胞突变的一种。 1.2 枝变:变异的芽内分生组织萌动长成枝条时,该枝条
表现出与原品种类型不同的现象。
(2)加权评分比较法 根据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性分别给予一加权系数,测定各植
株的各性状数值乘以加权系数后积加,即得该植株的总分数, 根据总分数择优录取。 (3)限值淘汰法
将需要鉴定的性状分别规定一个最低的人选标准。任何一 个个体只要有一种性状低于规定标准,不论其他性状表现如 何均予以淘汰。
二、遗传力和选择效果 1、遗传力的概念
3、选择育种的遗传机制 • 改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使基因型的分离和重组发生改变; • 淘汰群体中存在的不利基因; • 使生物体产生新的基因平衡。
4、选择育种的实质和作用基础 • 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定向地改变 群体的遗传组成。 • 变异是选择的基础,遗传是选择的保证。
3、品比预备试验圃 材料:从选种圃中选出的优系或群体优系(重点进行株系之间的比较 和淘汰);入选系统的扩大繁殖。 设置年限:1年
4 、品种比较试验圃 材料:预备试验圃中表现良好的优系及混合优系后代。 3次以上重复 保护行 设置年限:2-3年[多种环境条件考验]
5、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区域试验 试验点:3个以上 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同时进行:2-3年 生产试验 试验面积:不小于667m2 不设重复 对照:当地生产上主栽品种
2、遗传力大小与选择的关系
2.1 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高 表明该性状受环境影响小,而且主要是由基因加性作用所控制,能在早 期世代,就可通过对单株的表型选择,而比较正确地判断其基因型,因 此能把性状固定地传递给以后各世代群体。
2.2 广义遗传力高,狭义遗传力偏低 说明该性状虽受环境影响小,遗传的分量比重大,但基因的非加
田间单株套袋
多次单株选择方法
1. 2 单株选择法的优点 • 可以对所选优株的基因型进行鉴定,消除环境饰变引起的误 差,提高选择效率。 • 多次单株选择法可以定向积累变异,从而有可能选出超过原 始群体内最优良单株的新品种(即优中选优、不断选优)。
1. 3 单株选择法的缺点 • 费工费时。需专门设立圃地,异花授粉作物需要隔离。 • 异花授粉作物多次隔离授粉易引起生活力衰退。 • 选择一次留种量有限,选出优系后难以迅速应用于生产。
元帅系列苹果芽变选种
2、芽变选种的意义 • 芽变选种操作简便,无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便于开
展群众性的芽变选种工作。 • 适合对目前优良品种的个别不良性状进行修缮改良,
优中选优。 • 一经选出,即可进行无性繁殖提供生产长期利用,具
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
二、芽变的特点、细胞学与遗传学特性 1、芽变选种的特点 • 芽变的多样性












葡萄大果芽变
2、芽变的细胞学基础 2.1 嵌合体与芽变的发生 被子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存在相互区分的细胞层,分为LⅠ、LⅡ、 LⅢ,植物组织均由这三层组织发生层所衍生。正常情况下, 层间、层内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否则,即出现嵌合体。多为 层间不同嵌合体和层内不同的嵌合体。
植物分生组织原层结构
3、选择差和人选率 选择差[Sd]:当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群体的平均值将与原 始群体平均值产生一定的离差,把这种离差称为选择差。 选择差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标准差[表示群体内的变异幅度]和入 选率: 1)、在入选率相同的情况下,标准差愈大则选择差愈大。 2)、入选率与选择差的关系是入选率愈低则选择差愈大,反之选择差 愈小。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常常通过压低入选率来加大选择差,从而提 高选择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