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及个人成功的制约因素时,美国著名学者卡内基认为:它基本上取决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后天准备、机遇,以及人际关系。
根据他的观点: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功,10%左右取决于他的先天和后天的条件,20%左右取决于他的个人机遇,而剩下的大头,约有70%左右,则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应当被看做是“期货”,或是“一次性用品”。
在维系人际关系的诸多方法之中,“常来常往”是最有成效的一种。
“常来常往”不但可以表现为相互走动、经常见面,而且也可以借助于其他形式进行。
利用通信、联络手段与交往对象时常保持联系,就是其中之一。
通联礼仪,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通信、联络时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遵守通用礼仪,是确保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使其有所发展的重要前提。
通联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联络”。
它的基本含义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尽一切可能,与自己交往对象保持各种形式的有效联系,以便进一步加深交往和沟通,巩固、促进和发展彼此间的正常关系。
遵守这一原则,是通联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电话正确的利用电话,重要的是要自觉维护自己的“电话形象”。
所谓“电话形象”,是电话礼仪的主旨之所在。
它的含义是:人们在使用电话时的种种表现,会使通话对象“如见其人”,能够给对方以及在场其他在场之人,留下完整的、深刻的印象。
一般认为,一个人的“电话形象”,主要是由他使用电话时的语言、内容、态度、表情、举止,以及时间感等等几个方面所构成的。
它被视为每个人形象的重要部分之一。
据此,往往可以对通话之人的文明礼貌的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有所了解。
(一)拔打电话在通话双方之中,发起者被称为发话人,他的通话过程称做拨打电话。
而被动接电话的一方,则被称为受话人,他的通话过程则称做接听电话。
发话人在打电话时,就必须时间适宜、内容简练、表现文明。
时间适宜考虑通话的时间问题,要注意两个点。
第一,何时通话为佳?第二,通话多久为宜?(1)通话时间按照惯例,通话的最佳时间有二:一是双方预先约定的时间;二是对方方便的时间。
除有要事必须立即通告外,不要在他人的休息时间打电话。
例如,每日上午7点之前、晚上10点之后以及午休的时间、节假日,等等;在对方用餐时打电话,也不合适。
打公务电话,则尽量在工作时间进行。
不要在他人的私人时间,尤其是休假期间去麻烦对方。
(2)通话长度一般情况下,每次通话的具体长度均应有所控制。
其基本的要求是:以短为佳;宁短勿长。
在电话礼仪里,有所谓的“三分钟原则”。
实际上,它就是“以短为佳、宁短勿长”的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打电话时,发话人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每次通话的长度限定在3分钟以内,并尽量不要超过这一限定。
(3)体谅对方在通话开始后,除了要自觉控制通话长度外,必要时还应注意受话人的反应。
例如,可以在开始通话时,先询问一下对方,现在通话是否方便。
倘若通话时间较长,亦应先征求一下对方意见,并在结束是略表歉意。
在对方节假日、用餐、睡觉时,或其工作、开会时,万不得已打电话影响了别人。
不仅要讲清楚原因,而且万勿忘记要说一声:“对不起”。
在他人上班时间内,原则上不要为了私人事宜而去通话妨碍对方。
内容简练(1)事先准备每次通话之前,发话人应做好充分准备。
最好的方法,是把受话人的姓名、电话号码、通话要点等等通话必不可少的内容列出一张“清单”。
(2)简明扼要在通话时,发话人讲话要务实不务虚。
问候完毕,即应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一定要少讲空话、不说废话、啰嗦,切勿节外生枝、没话找话,短话长说。
最忌讳发话人讲话吞吞吐吐、含糊不清、东拉西扯。
至于一厢情愿地逼着通话对象和自己共煲“电话粥”,或者故弄玄虚,在电话上玩“捉迷藏”、“猜一猜”,则更是会令人生厌。
(3)适可而止作为发话人,应自觉控制通话的长度。
要讲的话讲完了,即应终止通话。
由通话双方中地位较高的一方终止电话,是电话礼仪的惯例之一。
发话人在通话双方中居于地位较低的位置时,则要注意长话短说、适可而止。
表现文明(1)语言文明第一,问候语。
在通话之初,首先应向受话人恭恭敬敬的问一声“你好”。
第二,介绍语。
在问候对方后,接下来必须自报家门,以便对方明确“来系何人”。
通话人有四种模式可以借鉴。
其一,是报出本人的全名。
其二,是报出本人所在的单位。
其三,是报出本人所在的单位和全名。
其四,是报出本人所在单位、全名和职务。
其中第一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私人交往之中,而后三种模式则适用于公务交往中。
最后一种模式,通常最为正规。
第三,道别语终止通话前,在预备放下话筒时,应先说一声“再见”。
(2)态度文明对于受话人,不要厉声呵斥。
电话若需要总机接转,勿忘对总机的话务员问上一声好。
碰上要找的人不在,需要接听电话之人代找,或代为转告、留言时,态度同样要文明而有礼。
通话时电忽然中断,依礼需要由发话人立即再拨,并说明通话中断系线路故障所致。
若拨错了电话号码,应对接听者表示歉意。
(3)举止文明在打电话时,最好双手持握话筒,并起身站立。
无论如何,都不要在通话时把话筒夹在脖子下头,抱着电话机随意走动,趴着、仰着、坐在桌角上,或者高架双脚与人通话。
拨号时,不要以笔代手。
边打电话边吃东西,亦为失态。
在通话时,不宜发声过高,免得令受话人承受不起。
标准的做法是:声音宁小勿大,并应使话筒与口部保持3厘米左右的距离。
(二)接听电话本人受话所谓本人受话,这里指的是由受话人本人亲自接听他人打给自己的电话。
需要了解以下三点:(1)接听及时在电话铃响以后,应亲自接听电话,轻易不要让别人代劳,尤其不要让小孩子代接电话。
铃声才响一次就拿起听筒,也显得操之过急。
在电话礼仪中,有一条“铃响不过”三声的原则。
它的含义是:接听电话时,以在铃响三次左右拿起话筒最为适当。
在日常生活里,应尽量遵守这一原则。
(2)应对谦和第一,要自报家门。
拿起话筒后,即应自报家门,并首先向发话人问好。
第二,聚精会神,在通话时,无论是何缘故,都应聚精会神的接听电话。
第三,要与别人道别。
当通话终止时,不要忘记向发话人道“再见”。
第四,善待错拨。
若接听到误拨进来的电话,要耐心向对方细加说明,如有可能,还应向对方提供帮助,或者为其代转电话。
(3)主次分明代接电话(1)礼尚往来接电话时,假如对方所找非己,不要口出不快。
同事、家人之间,互相代接电话,本是互助互利之事,所以讲究礼尚往来、有来有往。
(2)尊重隐私在代接电话时,不要充当“包打听”,不要向发话人询问对方与其所找之人的关系。
当发话人有求于己,要求转达某事给某人时,要严守口风。
切勿随意扩散、广而告之,辜负了他人的信任。
(3)记忆准确若发话人所要找的人不在,可在向其说明后,问一下对方是否需要代为转达。
对发话人要求转达的具体内容,最好认真做好笔录。
记录他人电话,应包括通话者单位、姓名、通话时间、通话要点、是否要求回电话。
回电话时间等等几项内容。
(4)传达及时接听寻找他人的电话时,首先需要明确“对方是谁”、“现在找谁”两个问题。
(三)移动通信就目前而言,人们所使用的移动通信工具主要是移动电话,又称手机。
使用手机主要涉及使用规则和置放位置两个方面。
使用规则(1)令其“安守本分”使用手机,自然主要是为了方便个人联络和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
不论自己所使用的手机有多么先进、多么昂贵,毕竟仅仅是为人所使用的通信工具而已,而绝非可以抬升个人身价的“道具”或“饰物”。
(2)方便他人为先不要因为忘记交费而被停机,致使他人与自己的联络中断。
改换了手机号码后,应尽早告之自己主要的交往对象,以保证彼此联络的顺畅。
当他人利用手机联络自己时,应尽早作复。
在约定的联络时间内,不要随便关机。
利用手机与对方联络,并要求对方按自己的指定号码回复时,切勿见缝插针,使自己的手机一直处于通话状态,致使对方打不进来。
(3)遵守公共秩序具体来说,此项要求主要是指:第一,不允许在公共场合,尤其是楼梯、电梯、路口、人行道等人来人往之处,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
第二,允许在要求“保持寂静”的公共场所,诸如音乐厅、美术馆、影剧院、歌舞厅以及餐厅、酒吧等场所,高声使用手机通话。
必要时,应关机,或将手机调制静音状态。
第三,不允许在上班期间,尤其是在办公室、操作间里,长时间使用自己的手机打私人电话。
第四,不允许在聚会期间,例如,开会、会见、上课时使用手机,从而分散他人注意力。
(4)自觉维护安全不要在驾驶汽车的时候使用手机通话,不要在病房、油库等处使用手机,不要在飞机飞行期间启用手机,不要在使用手机时涉密。
置放到位(1)常规的位置通常放置移动通信工具的常规位置有两个:第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内。
第二,上衣口袋内,尤其是上衣内袋里。
(2)暂放的位置第一,将其别挂在腰带上,但最好是穿在穿外套时别于此处。
第二,在参加会议时,为了既不误事又不妨碍别人,可将其暂交秘书、会务人员代替。
第三,在与人坐在一起交谈时,可将其暂放于不起眼之处,诸如手边、身旁,等等;也可以放在手袋里不取出来。
切勿将其立于桌上。
∙微信:Miz361(各种名表)∙微博:Escobar361(各种苹果使用技巧)∙个人小说:/html2/work.a spx?bookid=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