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条件:
要解释总公式的矛盾不能只着眼于 流通,也不能脱离流通单纯研究生 产,必须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可 能产生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资本才能增殖:
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商品,这 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并 且而在它的使用中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 更大的价值。将这一更大的价值加以出售实 现,就使最初投入的货币变为更多的货币, 实现了价值增殖。
的影响。 2,劳动力商品价值不
是固定不变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降低和提高两种
因素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创造商品、创造价值 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在商品经济中, 劳动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 价值就是劳动,在劳动中,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变成 产品,从而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 一定时间的抽象劳动可以创造出新价值。而且,劳动 力商品创造的价值可以大于自身的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目录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第五节 例证分析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资
本的价值增殖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 质——剩余价值生产;揭示生产中不同阶级 的地位和作用。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不变资本 (c)
这部分资本随着具体劳动过程,变为商品的 一部分,因而它们的价值也转移到商品中,或 者说再现于商品中。这部分资本转移的价值以 它们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 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价值转移的两种方式:
一.表现为厂房、机器设备等的那部分资本,在每 个生产过程中都不改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虽然它 们整体参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但却只磨损或消 耗一部分,因而,它们的价值也只是随着磨损或 消耗的程度而转移到商品中去。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 自身价值的源泉,也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力商品使用 价值的一般性
创造商品和价值的能力(有用性)
劳动力 商品的 使用 价值
剩余价值 的来源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购买劳动力, 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形成了价值增殖。
2020/10/6
劳动力商品使用 价值的特殊性

2. 资本流通: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是为了 获取增殖。
G (货币)
W ( 商品)
G’ (G+ΔG)
预付价值
ΔG-剩余价值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商品成为获取价值增殖的一个桥梁。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货币,但货币数量不同。 3,此流通形式中,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增殖。 4,此流通形式中,两个交换均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但ΔG何来?
生产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
◦ 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C); ◦ 劳动者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商品价值
C
新价值
商品价值两个部分的来源:
一.商品中所包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部分: 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变成为产品,因而 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构成了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虽然有些生产资料不构成商品的实体,但只要是 为生产这一使用价值所消耗的,它们的价值同样 构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二)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的形成过程既是物化劳动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又 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三)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为什么要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 值。但是,价值增殖需要借助物质产品的生产来 实现,因此,从一般劳动过程的分析入手可以更 清楚地认识作为价值增殖过程的资本主义生产与 一般物质产品生产的本质区别。
具体劳动过程 旧价值转移过程
抽象劳动过程 新价值创造过程
2、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由上述两个例题可见,资本要增殖,生产仅 仅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是不够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须持续到一定的长度,使劳动者抽象劳动创 造的价值超过他自身劳动力的价值。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补偿劳动 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 过程。
◦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仅指出 它在劳动过程上的特点并没有 触及到它的最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劳动过程, 更本质的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物质产品,而对于资本主 义生产来说,物质产品决不是生产者(资本家) 所需要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产品只是作为价值的 载体,更准确地说,是作为剩余价值的载体被 生产出来的。生产物质产品是为了借此生产剩 余价值,占有剩余价值。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商品流通形式: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德语商 品为
waren
W (商品)
G (货币)
德语货 币为 geld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殖,为了攫取剩余价值。于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 余价值的价值。 ➢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以等价方式进行的,因而不 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生了价 值增殖。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的 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判断:剩余价值的产生, 即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换言之, ΔG是如何产生的?
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带来的增殖余额ΔG, 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概念的丰富:
资本的无限运动反映出:货币、 商品只不过是资本在增殖自身的运 动中交替采取的不同外观。
资本既不是货币也不是商品,而 是在运动中通过不断变换形态来实 现增殖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是为了实现价值增
二.商品价值中新创造的价值部分:
劳动者在生产中要耗费一定时间的抽象劳动,因 而也就形成相应的新价值。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 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同时,他 们的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中的新价值。
同一劳动过程既转移旧价值又创造新价 值是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体现。
图示: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必要劳动

动 日
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和 剩余劳动
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 以外的那部分劳动时间,叫 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 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2020/10/6
《政治经济学》
42
第三章
二、资本的本质
(一)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二)本质
6
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1.运动的形式不同 2.运动的内容不同 3.运动的目的和动机不同 4.运动的限度不同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初步概念:
当货币以G—W—G+Δ G的形式运动,从而带 来增殖额Δ G时,这个货币就不再是一般的货币, 它已经转化成资本,尽管在表面上看它与一般货币 没有区别。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产品是作为商品生产
出来的,因此,生产是为了获得价值。但是, 仅获得商品的价值是不够的,还必须获得比生 产中投入的价值更多的价值,即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是生产剩余价 值。
1、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生产也是由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进行
动力; 2.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
也没有其它的生活资料来源,只能为他人劳动以获取生 活来源。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历史变革中产生的。
(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再生产它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当于劳动者恢复和发 展劳动力所需的必要生活资料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
◦ 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产品
劳动过程的结 果是使劳动对象 发生适合于人类 需要的变化。
劳动是人类生 存、发展的永恒 条件。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性质— —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除具有一般劳动过程的各种规定性外, 还有两个显著特点:
◦ 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按照资 本家的意志进行劳动;
使用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
抽象劳动
价值
劳动过程 的两个特 点:劳动力 受监督; 产品归资 本家所有
《政治经济学》
41
第三章
必要劳动时间和 必要劳动
工作日的一部分劳动时间, 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叫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个 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
劳动过程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
20
第三章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劳 动力,在生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 的价值更多的价值。这样,就说明了资本总公 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一无 所有的劳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关系。虽然买卖过程 是平等、自愿的,但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关 系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在生产中处 于支配地位,而劳动力的出卖者成了雇佣工人,处于 被支配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