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docx

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docx

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我认为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精心设计问题做起。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学生都关心、从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开始。

也就是说“问题”、“疑惑”是“教”和“学”的切入点。

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

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

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敢想敢问。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走下讲台,蹲下身子,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更亲近,教学效果更好。

这样的教师往往都把自己当成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积极为学习共同体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融为一体。

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加入学生小组,成为合作者,共同讨论对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学生就自然把教师当成他们中的一员,产生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教师按照备课预设的环节进行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即使有个别学生有问题要问,老师也害怕离题太远,一个手势就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在摇篮里。

新课改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过程,教师在备课是要预设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让他们真正体会和感受自我表现、互动交流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了课堂的全程,不但学懂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让问题成为学生教与学的纽带。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

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

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

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

“你还知道什么?” “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也不能进行“地毯式”的“满堂问” 。

课堂是线,问题便是珠子,如何将这珠子穿好,穿得恰当、得体、漂亮,真要老师一番匠心。

语文课堂上怎样设计有效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课题。

我认为要把握好适时,(选择提问的时机合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问题、必要提的时候。

)适度(把握问题的难度,跳跳就能摘到果子,问题过高或过于简单都失去发问的意义。

)适量(要问该问的问题,不多问,不滥问,选择最必须解决的问题提问。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作出回答的,而不只针对好学生或学困生。

)1.设计探究性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某个字读什么音,怎么写是无需探究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实际水平 ;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

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果子” 。

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太大或太容易都没有探究的价值。

就拿《颐和园》这篇课文来说,老师就很注重问题的设计,在教“长廊”一部分时,老师说:“这一段里藏了一个世界之最,看谁能找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因为要通过他们的学习有所新发现。

再如学习“昆明湖”一段时“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老师设计“这一句中那个字用得最准确,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也就是“滑”字妙用很值得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再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呢”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稍加思索就可以想到是一种痛苦,是战友被烈火焚烧的痛苦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 ;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讨论之后,有觉得像刀一样在绞“我” 心的还有担忧、无奈和绝望。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学生积极发言,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思维活跃,各抒己见。

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

2.设计生成性的问题。

也就是用老师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

仍用《颐和园》为例,讲到长廊部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 间,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体会到长廊真长的特点。

例如《坐井观天》中教师问“同学们学了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时” ,引出了一个学生的问题:“我想知道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会出现什么情况?”《守株待兔》寓言故事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那个人为什么不守几棵树而守一棵树”的问题都是在教学中的一些生成问题。

在设计生成性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围绕课题设计。

这样的问题往往用在讲读课文开始。

如在教《鸟的天堂》,课题中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又指哪里呢?《伟大的友谊》抓住“伟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什么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是大的”?《定》可抓住“ “和“ ” 行提。

《草船借箭》可抓住“借”等。

《可的沉默》抓住“可的” ,直入主。

(2)根据中心句。

《詹天佑》一开“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国工程” “杰出”和“ 国”,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抓住了他的哪些事迹来写呢?提挈,学生学思路也就打开了。

(3)文思路。

叶老:“ 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理解得透。

” 扣文章思路,藤摸瓜,从而更好的理解文。

教《美的西沙群》比地介了西沙群的美和物丰富,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景色美的,哪些段落是写物丰富的。

(4)重点、点。

重、点是学生学中以理解的地方,抓住些方面提,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突破点。

如教《养花》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有喜有、有笑有泪⋯⋯就是养花的趣。

” 一段是全文的,也是点所在,可以提“ 什么和泪也是趣呢”?通个提可以使学生系文内容理解趣的含:心悦目是趣,多得知是趣,付出是趣,分享成果是趣,当然喜的西流泪献真情也是趣。

自然而然理解了“忧”和“泪”也是作者的乐趣了,难点也突破了。

《凡卡》《穷人》等课文的结尾都有一定的寓意,抓住这些难点提问,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就能理解重、难点。

(5)围绕含蓄语句设计。

高年级课文中有的句子含义很深,有的是揭示主题的中心句,有的是寓意深刻的含蓄句,对这些句子进行剖析、挖掘,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出现的“碰壁”一段,《金色的鱼钩》可抓住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设计“为什么说长满红锈的鱼钩是金色的”展开讨论。

《苦柚》一文中华侨赞扬小姑娘的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等等,在这些地方着力设问探究,对理解课文,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6)抓感兴趣的部分设计问题。

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

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吴淑芳,教师,现居甘肃平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