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庙会中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春节庙会中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兔爷的起源
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 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 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 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 高有二三尺者。”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这 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 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 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 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 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 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 动。”
春节庙会中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 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 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故名。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 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 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 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 序化。
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 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 一体,文商结合, 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 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历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为中心的 皇家贵族的北京(行政中心);一部分是 由天桥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商业区)。 是平民的北京创造了皇家贵族的北京。 到 天桥逛的人,一个是想买点日用百货;一 个的目的是看以看各种民间艺术;再一个 就是到天桥的吃食摊上品尝一下物美价廉 的风味食品。
由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作为中国的 行政中心,受帝王祭祀天地的影响,逐渐衍 生出祭月祭灶的传统。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 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 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 成儿童玩具。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麒麟兔爷
因麒麟吐书的 典故而流传, 象征着学识广 博,学业有成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观看
坐象兔爷
象与祥同音, 寓意吉祥如意
坐葫芦兔爷 因葫芦与福禄 同音,象征着
福禄双全 坐虎兔爷
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
拉洋片诞生
拉洋片诞生在天桥,孕育、抚养它的人 名叫焦金池,最初还叫“拉大画儿”, 后来来自河北的焦金池(艺名大金牙)落脚 天桥,撂地卖艺。初到天桥,拉大画儿 用的道具极其简单,最主要的“片箱 子”(安放、观看洋片的箱子)只是用青皮 席子四面围起,上面掏几个圆孔,里面 放几张画片。表演时,演员在一旁说唱, 观众要趴在席子上,由圆孔向里观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出设备也“进化” 了不少,除锣、鼓、镲三大件外,带圆 孔的席子也演变成带有“光子”(观看窗)、 可更换画片的木制“片箱子”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