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城市影院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陕西省城市影院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陕西省城市影院发展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田建武何媛琳一、陕西省城市影院基本现状截至2008年5月,陕西省共有影剧院(城、厅)机构141家,占地面积403,033 m²,建筑面积264,176m²,101045个座位。

2007年营业总收入3284万元。

1、全省城市影院组成状况城市影院以机构所属的行政级别为准,限于县级以上(乡镇划为农村区域),分为市级和县(区)级,具体组成情况如下:图1-1 全省城市影院组成状况组成类别个数百分比市级40 28.37% 县(区)级101 71.63%样本数141图1-1显示,陕西省城市影院主要分布在县(区)级城市,占总数的71.63%,超过2/3强,而市级城市影院占28.37%。

2、全省城市影院所有制类型状况图1-2 全省城市影院所有制类型情况图1-2显示,陕西省城市影院的所有制类型中,民营的专业影城6家,国有民营合作经营影城4家,其余132家均属国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的影院,分别占4%、3%和93%,由此可见,国有事业性质影院占绝大多数。

3、全省城市影院建设时间分布状况图1-3 全省城市影院建设时间分布状况1020304050607080901969年前1970-89年1990-99年2000年后图1-3显示,共和国建立以来每个时期,我省都有城市影院建设,其中以70年代最盛(1970-1989年),共建设79家,占56.03%;1969年以前建设的26家,占18.44%;新世纪以后建设的22家,占15.6%;90年代建设成绩较弱,共建14家,占9.93%。

4、全省城市影院主要用途状况图1-4 全省城市影院主要用途状况由图1-4的数据和实地调研情况看,全省现有的影院已基本改为“影剧院”,兼有影院和剧院等功能,县市影院从建设之初就考虑到综合利用,建成影剧院合一的格局,而在实际使用中,在电影放映同时,兼作演出、歌舞、会议、展览,整体出租或转作他用,有的面对市场竞争甚至不再经营电影。

总而言之,目前全省城市影院仅作电影放映的不到一半,仅为32%;放映电影兼演艺、会议用途的为最多,几乎占到二分之一强;不作电影放映而转为他途的占了绝大比例,为58 %。

5、全省城市影院经营状况图1-5 全省城市影院经营状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受影院设施设备陈旧、缺乏新影片等因素影响,影院市场大幅萎缩,部分影院“关、停、并、转”。

截至目前,全省可正常营业的影院27家,占19%;处于时停时放半营业状态的有28家,占20%;已经停业、关闭的有74家,占52%;完全转卖用作其他行业如做超市、证券市场、舞厅、演艺厅等的12家,占9%(见图1-5)。

6、全省城市影院基础施状况图1-6 全省城市影院基础设施状况类别个数百分比完好37 26%待修71 50%危房8 6% 已拆除15 11% 待建在建10 7%样本数 141 图1-6显示,目前全省城市影院因为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影院得不到维修、改造和维护。

141个影剧院中,完好使用的37个,占不到1/3;待修的71个,达到一半;被报为危房不能正常使用的8个,占6%;已拆除的15家,达1/10;根据各区县经济状况、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共有10个影(剧)院得以立项待建或者正在建设。

7、全省城市影院加入院线状况图1-7全省城市影院加入院线状况城市电影院线制是电影市场的一次重要改革,目前在我省落地的全国院线有奥斯卡、万达、保利3条院线,加上西安本地的长安院线和宝鸡佳艺加入的上海大光明院线,共5条院线,旗下2, 1%91%共汇集国有民营等不同经济类型影城共13家,占9%,其中11家聚于西安。

其它128个营业或半营业的市县影院均未加入院线(见图1-7)。

已加入城市院线影院的影厅有63个,约占全省1/3,座位有14238个,占全省14.1%。

8、全省城市影院经营收入状况以2007年为例,全省影(剧)院营业总收入为3284万元,其中票房收入2718.78万元,仍为影院收入来源的主力,占绝大多数为83%,配套餐饮等服务及其它业务收入为565.23万元,仅占17%(见图1-8)。

值得一提的是,总收入中的2527.6万元来自西安,占全省影院收入的77%;而西安的总收入中,有一家五星级专业影城从试营业开始至今9个月的票房收入已达932.6万元,占到全省票房总收入的34%。

从不同所有制影院在票房收入中所占比例,我们能明显地看出,城市影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无限商机。

图1-8 全省城市影院经营收入状况二、存在的问题(一)基础设施设备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

通过《陕西省城市影院建设和发展现状调查表》统计分析现状资料显示和实地查看场所设施可以看出,我省影院的75%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房屋破损,座椅陈旧,设备老化。

其中待修影院占50%,屋漏,甚至天花板脱落;危房、成为危房已拆除、待建在建占24%,全省仅有26%正常使用。

影院内的设施设备,除了西安市几个新开业的星级影院外,市县区影院几乎全部是老化、陈旧、落后,硬板座椅已经磨损破烂,没有空调,变压器承载能力不足,线路老化,声光效果差,与现时的观众消费需求相去甚远,无法开展放映工作。

从目前市场对电影放映多元化要求看,现存影院当年设计多考虑放映电影、会议、群众集会和演出等多功能使用要求,几乎都是千座左右规模,无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多元化文化生活需求。

(二)放映设备落后濒于淘汰,难以引入新片大片。

据调查,全省95%的影院目前使用的放映设备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松花江35毫米放映机和16毫米放映机,其中有近一半的机器已经老化无法使用而被搁弃。

这种胶片放映形式的片租、拷贝及其运转、交流等造成放映成本较高;加之影院自身财力困难,无法加入到城市院线,不仅不能取得国产新片的放映权,更不要说国外大片,造成新片大片片源不畅,直接制肘影院的良性发展。

(三)城市电影院线加入率低,运行机制不灵活。

全省141家城市影院中,加入院线的共13家,不到1/10。

市县(区)影院作为电影放映的二级市场,在经营电影放映的同时,引入配套餐饮等其他产业化服务极为有限,收入仅为17%,而且这一现象在省会西安市以外的其它市县更为严重,仅为12%。

运行机制的不灵活,严重制约着电影二级市场的活力,也阻碍了电影二级市场的再造血功能发展。

(四)农村和大城市电影放映势头强劲,市县(区)级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冷淡。

2006年以来,我省被国家列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综合试点省,发放数字电影机600套,在咸阳、延安、渭南、铜川等市开展试点,建立院线制和实行放映场次补贴,在胶片电影放映的同时,农村数字电影覆盖面已达到43.5%的行政村,农村电影市场热闹红火。

同时,与此相伴的是各大院线在省会城市西安排兵布阵,快速建立一批五星级专业影城,至2007年底已开业运营的3家,调查显示非节假日上座率达到30%以上,其中一家仅9个月票房收入达933万,占到西安票房收入的39%。

在市场商机的推动下,今年又将有4家开业。

但与前二者相比,市县(区)二级放映市场过于冷淡,无片源,放映场次少,票房收入低,经营困难,形成我省大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两头热、中间的市县电影院二级市场冷清的局面。

(五)管理、技术人才紧缺,影院建设人力资源青黄不接。

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电影业出现整体滑坡;文化体制改革缓慢,深入不够,影院建设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当地财政紧张困难,无力投资影院建设发展;加上城市电影受多元化市场冲击自身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致使电影放映单位的管理、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而人才的新鲜血液又不能及时补给,形成了队伍削弱、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新老不接的人才匮乏局面。

三、城市影院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一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方针,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为城市电影的发展和影院市场的复苏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富裕,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快速推进,为城市影院的发展提供了客观需求;生活于城市的广大群众要求看电影的精神文化需求愈来愈明显,随着数字电影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城市数字影院放映成为空白,为城市影院建设发展提供空间。

城市影院的发展必须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

三是从实地调研看,各地影院所处的位置基本位于城市中心或商业繁华地带,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消费群体比较稳定,而且场所面积大,有利于更新改造。

四是在近多年城市影院发展极为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有一批热爱电影事业的人员坚守在影院发展的第一线,他们在经济相当困窘的情况下承担起先进文化的传播工作,不计个人得失,不求经济回报,默默奉献,保留了队伍,保存了文化发展实力。

五是电影科技的进步和运营模式的改变,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以及数字电影的推广,国产优秀影片的不断推出,为城市影院发展赢得观众创造了机会。

不利因素:一是陕西属经济欠发达省份,大部分市县财力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院重建、改造和设施设备更新所需资金,使影院设施设备和放映环境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消费需求。

二是体制不顺,电影公司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目前多与影院剥离,属两支队伍两个体制,对剧院是使用却不拥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影的放映成本,不能有效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国家对目前市县影院二级市场如何发展没有出台相应政策,基层影院单位均等待观望,行业发展缺乏机会。

四是在城市化开发热潮中,地方政府部门对影院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商业投资者对影院场所不断兼并、改制,甚至作房地产开发使用,使电影放映阵地逐步削弱,甚至缺失。

四、政策措施及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分析了全省城市影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对处于市场低迷状态的城市影院如何突围寻求新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理顺电影市场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对电影市场的管理体制属分部门管理,电影的制作、运行在广电部门,发行和放映在文化部门。

这种管理体制下的一个结果是使城市影院在建设的支持上形成空挡,在国家,无论是电影制作还是发行,全部归口广电总局管理,而在省市县(区),广电部门没有放映职能,文化部门认为影院建设是广电事业,造成影院发展两头不靠的被动局面。

考虑影院发展主要是一条线发展电影事业的实际,国家应该考虑从上而下理顺电影市场管理体制,从电影的制作、运行,到发行、放映,全部由广电部门或文化部门统一管理。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我省141个城市影院中,目前绝大多数房屋渗漏、脱皮,供水、供电系统存在极大隐患,座椅、放映设备陈旧老化,这些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时社会环境下电影事业发展和观众的消费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