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折现代流行语及其让会文化心理提要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
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现代流行语;语言现象;文化心理因素。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流行语的主体就是新词语。
但是流行语并不完全等同于新词语,它与新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产生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只有由于各种因素流行开来的新词语才能被称为流行语;流行语也不完全是由新词语构成的,有一部分流行语是一直沿用下来的,如“小白脸”、“拉皮条”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新词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新词语是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的折射反映。
而流行语的流行除了客观的社会文化条件以外,部分流行语的产生也跟群众的主观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流行语的产生并非完全由于客观的需要,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表现,甚至纯粹是一种文字游戏。
一、流行语的来源流行语的来源众多,包括网络用语、影视用语、方言词语、专门术语等等。
(一)网络用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所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它又可以分为五类:(1)字母类,如“GG——哥哥”、“JJ——姐姐”、“IC—— (ISEE)知道了”等等。
(2)单字类,如:“当——(DOWN)”、“表——‘不要’的合音(比如‘表太好’是‘不要太好’的意思)” 等等。
(3)词汇类,如:“酱紫——‘这样子’的合音”、“东东——东西”等等。
(4)数字类,如:“886——拜拜了”、“5454——我是我是”、“82475——被爱就是幸福”等等(5)符号类,如:“一)——微笑”、“P——吐舌头”等等。
这些网络语言主要通过谐音、替代、拟形等手段来表情达意,不仅简单便捷,而且幽默诙谐、符合网络快捷化的要求,也弥补了网络无表情性的缺陷,所以在网络世界备受青睐,为网民广泛使用,有的词语,比如“886”、“恐龙”、“BF”、“酱紫”、“菜鸟”等等,甚至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交际的口语中。
(二)影视用语随着电影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媒介传播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及,当然也包括人们的语言。
影视作品中的某些经典语言,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成为一种时尚的流行语言。
中国的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便引起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套用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产生了“将独身进行到底”、“将考研进行到底”、“将胜利进行到底”等一系列说法。
又如,近几年来中国走红的贺岁片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几乎年年都会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作品的名字比如《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都成了时尚的流行语。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影视语言,就是广告语。
越来越多的广告语转变为能反映出一些社会进步的潮流和流行趋势,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流行语。
例如奥柯玛冰柜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诺基亚的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等。
(三)方言词语近年来,许多颇具特色的方言词语因其独有的表现力而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现代流行语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比如四川方言中的“雄起”、“假打”,东北方言中的“忽悠”,粤港方言中的“埋单”、“搞定”等等。
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要数粤、港、台地区的方言流行词语,例如,“搞笑”原来是港台地区的方言词语,意思是引人发笑,随着港台地区的喜剧,尤其是香港著名影星周星驰的影片在内地的热映,这个词语被大家广泛接受并大量使用。
此外,还有很多港台地区的方言词语成为人们口中的流行语,例如:“靓仔”、“花心”、“肥佬”、“老婆”、“中意”等等。
二、流行语的分类流行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分类,本文仅仅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人手,将现代流行语大致分为旧词翻新、修辞造词、新创、外来词这样四类。
(一)旧词翻新这个特点形象的说法就是“旧瓶装新酒”,是将现代汉语已有的词赋予新的意义、新的用法,这符合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
例如:“蛋白质”原是生物学术语,是一种物质的学名,现在被人们改装成了“蛋+白+质”,而这三者分别代表“笨蛋、白痴、神经质”;“打造” 的原意是“制造”,如“打造工具”、“打造战船”,可是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很多新的含义,如“打造新北京”、“打造新农村”、“打造一部惊世骇俗的巨作”、“打造人才”,这些新的“打造”的对象已经由具体事物上升到了抽象的精神层面;“下课”本是一个教育行业的常用词,意思是“上课的时间结束”,而现在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和用法,常用来表示足球教练“被撤换或者辞职”的意思。
(二)修辞造词1、诙谐双关(1)文字谐音双关类:如:“早恋(炼)——早晨锻炼”、“E网情深”等等。
(2)数字谐音双关类: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520”表示“我爱你”等等。
2、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拟造出新词,这种辞格叫做仿词。
在流行语中使用仿拟造词常能获得生动活泼的幽默效果。
例如:“卧谈会”——仿“座谈会”而成,指躺在床上聊天。
3、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手段叫反语。
运用反语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诙谐效果。
因此,如果有人表扬你是“天才”、“神童”,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他有可能说你是“天生的蠢材”、“神经病儿童”;反之,如果有人说你是“白骨精”,那可说不定是句好话呢,因为“白骨精” 目前的流行用法是指“白领、骨干和精英型人才”4、借代借代也是流行语产生方式之一,比如:用数学符号“N”来代替“多” (如“这样的话我已听过N遍了。
”);“No一代”中的“No”则表示“不工作、不储蓄、不结婚、不生育”的意思。
(三)新创在社会新生事物似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今天,求新求异的心理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尤其以年轻人,又以大学生最为突出,他们热衷于创造和使用流行语。
比如在表示失约的意思时,有45%的人用“放鸽子”一词,25%的人用“晃点”一词来表达;在形容“同性恋”的时候,有20%的人使用“玻璃” 一词,19%的人使用“兔子”一词;l3有钱人被称为“大款”“款爷”。
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泡吧”、“蹦极”、“冲浪”等等。
在这些新创的流行语中,有许多极具形象性,使用时让人感觉特别逼真贴切,如用“爱情票根”来指称结婚证书,用“豆腐渣工程”形容质量不过关的工程。
(四)外来词国门打开以后,中国与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日益密切,许多外来词语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渗人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代54汉语中的特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可大致分成三种类型:1、字母词这里的字母词单指英语单词及其缩写,如:“GDP”、“WTO”、“IT”、“MBA”、“EO”、“IQ”、“DIY”、“VS” 等。
3、汉语中夹带英语单词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日常交谈中常常夹带一些英语单词。
这些混用的词语有一部分已经相对稳定下来,甚至通过媒体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种现象在某些双语地区最为突出,如香港。
这种现象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单个字母词与汉字混用,如网站名称“ e龙”、广告“酷e代、Q人类的新亮点”等。
在这里“e”和“Q” 已经有具体的语义,甚至具有一定的能产性,有成词的可能性;二是英文单词汉语词混编,如“最近一小时HOT新闻”、“walkman一族”等,这里的英文单词多是比较常用的;三是字母词与汉字混用,如“MP3时尚一族”、“降价IP卡”、“IQ测试题”等,这里的“MP3”、“IP”、“IQ”等字母已经相对稳定下来了。
比较特别的还有英语现在进行时的语法标志“m g”,“幸福ing”表示“幸福着呢”,汉语是一种形态很少的语言,现在进行的时态一般都用“着” 来表示,而英语时态很丰富,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表达方式。
另外,据《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一书的调查:某商场共有品牌169个,纯汉语的品牌共有140个,占总数的82.8%;纯外文的品牌名有18个,占总数的10.7%;而余下的6.5%,11个品牌名则采用中外文混用中西合璧的命名方式。
纯外文和中外文混用的品牌名虽然所占比例远小于纯汉语品牌名,但它们的存在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品牌名的形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无论何种形式的外来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参与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三、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一)流行语的文化因素当代社会文化呈现出一种稳定因素与动态因素交织的状态。
其中,国家制度和文化传统构成了文化环境中的稳定因素;中西文化交流、南北文化融合则是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动态因素。
但无论动态因素还是稳定因素,都在流行语中得到了体现。
如“打的”一词,既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融合的因素,也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固有的构词心理以及传统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流行语本身明显地刻上了当代文化潮流走势的烙印,如“迷你”、“做秀”、“炒作”等等。
“迷你”一词来源于英语“mini”,有“短小,精致” 的含义,如“迷你裙”、“迷你型”。
“迷你”有着很强的视觉效果,让人有如见其形的感觉;还有着鲜明的情感性,蕴含着“赏心悦目”、“令人着迷” 的情感内涵。
此外,“迷你”还给人一种“张扬美” 的感觉,暗示出当代人大胆展示美、追求美的心态,这与当前大众文化潮流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炒作”、“菜鸟”、“关系铁”、“这人太面了”等流行语中“炒”、“菜”、”铁”、“面”等词,都是以表示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来表现某种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后者更加通俗和形象化。
这种以俗代雅的表现手法,浅白直露,生动形象,简洁明快,这与当代文化世俗化、平面化的特点是相依相存的。
(二)流行语的心理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泛而深人的发展促发和强化了民众的开放心理、求富心理和重生心理。
这些心理在流行语中有很好的体现。
民众的开放心理具体表现为“接万物、纳万境”。
流行语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开放心理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促成和强化了当代人强烈的商业意识,从而导致了诸如“老板”、“包装”“投资”等商业气息浓厚的流行语的广泛使用。
“老板”一词本指生意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