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起源和传说“圣药”阿胶的起源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
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
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
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
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
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
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
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
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
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自古以来,东阿的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
阿胶卓越的滋补功能,神奇美容养颜效果,强大的保胎调经功能,补血止血效果和补虚、滋阴润肺的功效,及其阿胶特殊的水火相济的制作工艺,被历代名医视为有血有肉有情之物,特别是阿胶丰富的氨基酸含量比人参鹿茸还丰富,被誉为“滋补三大国宝”。
中医药工作者通过选取650部代表性中医典籍进行检索统计,其中303部有阿胶的记载应用,典籍上溯神农本草,下至民国医案,经研究统计汇总,相关的阿胶医方共达3200余方次,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中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本草纲目》中称其为“圣药”。
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发现约有1000余方次用于妇科类疾病,580余方次用于肺痨咳嗽等呼吸系统,890余方次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100余方次用于血症并治与广谱止血,有100余方次用于补益通治,其余方剂为外科等杂症。
可见阿胶应用极广。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止血的良药,主治血虚萎黄、呕血、便血、尿血、崩漏及阴虚肺燥咳嗽等。
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能,在治疗血液病及滋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血液的保护神”、“固体代血浆”。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中药。
药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才高八斗的“东阿王”曹子建说的“仙药”就是阿胶。
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
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贡胶之乡”美称。
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
《医宗金鉴》特别强调“参茸入方,如君临天下,君无儿戏,非病勿服”。
而阿胶“性平味甘,虚寒血亏者宜久服之,本固自无忧吝”的记载。
其性平甘缓,可长期服用。
“药圣”李时珍盛赞阿胶为圣药,李时珍生长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间段内的医学风气是强调“以人补人”,最有名的大补之药是秋石、紫车河等,李时珍对这种风气极为厌恶,所以牵涉到大补之类的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轻易赞美。
在《本草纲目》中一万多个药方,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唯独在“发明”条目里,引用了杨士瀛的评价:“阿胶育神,人参益气”,称阿胶“疗吐血、血淋、尿血、肠学风、下痢。
女人血病、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症。
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痨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
并将阿胶列在人参之前,这么高的评价,极其罕见!。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直接说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
民国医家黄杰熙直接以“妙药”盛赞阿胶:“人之病虽多,不外水火气血之病,真阿胶滋补潜流血脉之力甚大,故为妙药”。
众所周知,东阿的地下水属阴,驴皮为阳,阿胶需浴水火而生,故阿胶功效神奇系因为阿胶是阴阳相济之物!最关键的是阿胶还是五行齐占之物,熬制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占,要用金锅银铲,桑木材,阿井水,猛火文火相佐, 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艺,加上东阿天然的晾胶气候,遂炼成阿胶。
中国中药数万种,阴阳相济,五行齐占之物,天下唯此一物!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
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贡胶之乡”美称。
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
阿胶的几个民间传说:阿桥: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桥。
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阿桥有了身孕,不料,阿桥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
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
心想,让阿桥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好起来。
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
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
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吃,这个尝尝,那个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
这下,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升起大火煮起来。
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
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
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
伙计尝了一块,倒也可口,于是把这驴皮胶送给阿桥吃。
阿桥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
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
由于家里贫穷,于怀胎期间营养不足,生产时几次昏倒,分娩后气血大衰,身体十分虚弱。
伙计找来了郎中开了许多补药,吃了也不管用。
伙计忽然想起阿桥吃驴皮胶那回事儿来。
于是,便将头年煮驴肉熬驴皮的事儿向阿铭阿桥夫妻细说了一遍,并向他们夫妻借头毛驴。
阿桥见伙计为妻子重病着急的样子,便给了他一头试试,伙计牵了匹毛驴回家宰了,把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
果然不几日,妻子便气血回升,肤肌红润,大有起色了。
自此后,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
阿铭阿桥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生意十分兴隆。
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也相续熬胶出售。
可只有阿城当地熬出的胶才有疗效,其他地区制作的没有滋补功能,引起纠纷。
官司打到县里,县太爷带着郎中先生来到阿城调查,经过实地探测,发现阿城镇水井与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重许多。
县太爷十分惊喜,才知道驴胶补气补血,除驴皮之外,还赖此得天独厚的井水。
于是下令:只准阿城镇百姓熬胶,其他各地一律取缔。
县令还将驴皮胶进贡唐王李世民。
李世民赏给年迈体弱大臣,吃后都夸此胶是上等补品。
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镇。
尉迟恭来到阿城,赏给阿铭阿桥金锅银铲,召集匠人将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盖了一座石亭,亭里竖立了石碑。
至今,碑文“唐朝钦差大臣尉迟恭至此重修阿井”的字样,仍依稀可见。
传说故事:在东阿一首流传了近千年的民谣,一语道破了阿胶绝密天机的民谣唱道:“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打滚,狼溪河边去饮水,城里大桥遛一遭,冬至宰杀取了皮,熬胶还得阿井水。
”这首民谣也不知在东阿传唱了多少年,狮耳山、狼溪河、白肚皮的小黑驴,正是这一方灵山秀水、聪慧勤劳的人们熬制出驰名中外、药食兼备的阿胶。
乡间小曲一语道破了阿胶的四大天机:所选驴种必须是黑驴;必须放驴狮耳山,饮水狼溪河;时间必须是冬至日;必须用阿井水。
这是为什么呢?据传两千多年前,东阿县城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个黑大汉,能飞檐走壁,行风聚雨,夜里到村子里抢掠女子,闹得天昏地暗,人人恐慌。
这村边有座庙,庙里住着个傅老和尚,膀大腰粗,武艺高强,暗暗拿定主意,除掉这个黑大汉,为民消灾。
一天夜里,随着一阵狂风,那黑大汉悠然落地,正欲撞门,那和尚大喝一声:“黑贼哪里走!举棒便打。
黑大汉转身打架,从山下打到山上,直杀得天转地颤,那和尚汗如流水,气喘吁吁,体力渐热而不支。
煞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一声空鸣,将那黑大汉击倒在地,血流四溅。
这时,天已发亮,那和尚定睛一看,原来是头健壮的黑驴,他正饿的肚肠直叫,顾不得许多,取刀剥其皮,割其肉,煮而食之,一气吃光,浑身顿觉有无穷的力量,斑斑白发变成乌丝,满面红光由如童颜,村人无不称奇。
时下,一村妇分娩后流血不止,生命垂危,请郎中诊治无效。
其夫去向傅氏和尚求驴肉以救生,无奈以食光。
那和尚灵机一动,说:“食其肉有奇效,驴皮长在驴肉上,焉能无效,不妨试之。
”随之刮皮添水,举火煮之。
心急火武,水气蒸干,驴皮变成一锅稀粥,冷后成胶,其夫将胶切给村妇吃后,精神日渐好转,又过了七日,痊愈如初。
此后,体弱多病的人,皆向那傅和尚讨要胶吃,个个筋骨健壮。
后来其他的村民们知道以后,也如法熬制吃,人人身强体壮。
人们为纪念和尚的恩德,将其胶称为佛胶,到后世。
人们骂和尚叫“秃驴”,故改称为驴胶。
到明朝后,人们发现驴皮胶确实比牛皮胶好,就都把正宗的驴胶称阿胶了传说故事: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了一个关于唐朝皇帝派大将尉迟恭“官封阿井”的故事。
唐太宗年间,唐太宗在金銮宝典坐朝,突然听说东阿县一个小小的县令公然敢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