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

浅谈:《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是首世界著名的小曲,但是对贝多芬稍有了解的人多半会觉得这首曲子和他的其他作品大异其趣。

很难想象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巨人会写下如此柔美的小曲。

应该说,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但有些器乐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笔相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多芬是古典派音乐的典型代表。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

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

他的音乐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

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

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这个乐谱发表时,却把"特蕾泽"写为"爱丽丝"(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贝多芬当时字迹太潦草以致诺尔看错,二是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对特蕾泽的昵称),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

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致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

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

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致爱丽丝》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共分五个部分(A+B+A1+C+A2),主部(A)先后出现了三次。

主部与主部之间先后有两个插部(B、C)插入。

两个插部分别塑造了与主部不同的音乐形象。

因此使得整个乐曲即存在着形象与性格的对比;同时,又由于回旋曲式特定的陈述方式,将它们又有机地联结在一个整体之内,使得这首乐曲充满了情趣。

主部音乐以8/3拍的节奏,在a小调上出现。

开始的音乐感觉亲切、纤细,灵巧而富有叙述性;接着的音乐又趋于明朗和开放。

音乐形象使人感觉非常亲切热情,质朴而富有情趣。

透过这种描述似乎使得本人们看到了一种少女的天真和纯洁。

第一插部是很有色彩的。

它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新的调性上(F大调),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a小调柔和温情的情绪中一下跃入F大调明亮欢快的气氛之中,仿佛使人置身于蓝天露茵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它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女孩天使般形象的赞美。

乐曲紧接在进入了第一插部的第二乐段,在C大调上奏出了歌唱性十分强,并且十分活跃的华彩乐句,它活灵活现地为人们描绘出了女孩心灵
的另一个侧面,使人感到在端庄的同时,仍然不失欢快与活跃、爽朗而天真的禀赋。

在紧接着主部的第一次再现而出现的第二插部(C)里,乐思由主部的温柔、灵巧、秀丽;第一插部的明朗、天真、自信而进一步深化。

严肃、坚定是第二插部的特点。

仿佛是一位履历人生的老人正面对着一颗充满着纯真的心灵慨叹人生。

流畅而活泼的半音阶下行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部的第三次出现,使人们重又回到了一种洋溢着天真活泼、充满活力的情趣中,并明快地结束了整个乐曲。

贝多芬一生可以说是落魄穷困,但是,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的曲子中我们便可以
体会到。

虽然有时愤懑悲伤,又有时彷徨痛苦。

但是,贝多芬绝对不是那种生活在逼仄小洞
里的人,他的胸怀如银河般宽广。

他从未对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未对自己不公平的命运长嘘
短叹。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
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在《致爱丽丝》里,作曲家不仅用明亮清丽的音乐语言简洁而准确地勾画出一位少女的美丽倩影,更以钢琴特有的透明、跳跃的音色,丰富饱满的和弦,灵活变化的力度,以及巧妙的节奏对比等等手法,极为形象地描述了一位时而轻松活泼、时而娴雅端庄,既天真俏丽,又温柔善良的美丽少女的万方仪态。

全曲在非常浓郁的柔美抒情气氛中结束,颇具梦幻色彩的结束句是那样清丽,那样纯净,那样空灵,深情得让人眼眶里含满泪水,又高远得有几分飘渺。

这首音乐除了娱乐功能之外,又负担起爱情的使命和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