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
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
1、区部经济差距大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
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6)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外,同一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
例如苏南的苏
州、无锡、镇江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苏北的
盐城、泰州等城市。
2、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资源压力在不断增大。
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
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
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难以缓解。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报
告,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迟迟未能改变,致使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酸雨污染和
土壤面源污染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
对500多个城市的调查表明,
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沙
漠化、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通过国际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不能令人乐观。
为评价各国的
环境和生态状况,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发
了“环境绩效指数”EPI。
根据其200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在报告所
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大量的污染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
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
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背离。
3、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随着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比如,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
比由2.57上升到3.33;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由0.230 1980年扩大到0.458。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
4、对交通的影响
以铁路运输为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十一五"时期,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特别是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
截
至去年年底,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
去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比2005年增长45.0%。
去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
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尽管我国在交通线路方面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运行的高铁多在东部发达地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缩影。
例如,在东部京沪高铁全程九个小时,从上海出发去昆明或重庆等地的列车则需要三四十个小时,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对交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5、对教育的影响
据报道,世界各国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985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我国当年是2.3%,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资费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面对的问题,即便到今天我国的经费投入水平还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
一方面,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间的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
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1,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水平差异影响了人们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
另一方面,各省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脱节的现象,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相关资料显示,07年我国高校的省级分布很不平衡,高校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区分布多,在这些省区,多则上百所,少则七八十所;在中西部分布较少,西藏只有6所,
宁夏13所,青海11所,这种布局与人口多少以及招生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造成这样布局的根本原因显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三、小结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在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很重的位置。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这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这些负面影响,以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