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级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级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级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边城》后,教师推荐“爱情悲剧”主题的小说,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A.铁凝《哦,香雪》B.小仲马《茶花女》C.莫泊桑《羊脂球》D.茹志娟《百合花》【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的主题。

A《哦,香雪》作品以香雪为主要人物,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为主要地点,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茶花女》通过一个出身贫苦、堕入娼门、苦于不能自拔的妓女的恋爱悲剧,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

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

C《羊脂球》文章选择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妓女羊脂球在与一群贵族老爷太太们结伴逃难的旅途中,为大家闯饥饿和被敌人扣留等难关而慷慨舍食和羞于委身敌寇,但到头来却遭到被救者们的嘲笑,轻蔑和谩骂,落个饥寒交迫、痛苦绝望的惨状。

小说猛烈抨击了那些所谓的高贵的人士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正是他们毒化了社会风气,丢失了民族尊严。

同时小说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D《百合花》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以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崇高的信念,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因此答案选择B选项。

2.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梳理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朝代最早的叙事诗是()A.《陌上桑》B.屈原《离骚》C.《诗经.氓》D.白居易《长恨歌》【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的时期。

A《陌上桑》是汉乐府,创作于南朝;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创作于战国;C《诗经.氓》是一首叙事诗,创作于约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D.《长恨歌》创作于唐朝。

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3.设计《死水》教学,教师准备引入一篇采用“美丑对照”原则创作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合适的是()A.雨果《巴黎圣母院》B.老舍《茶馆》C.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文学。

A.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

因此答案选择A选项。

4.指导话题作文“春光无限好”时,教师建议学生引用描写春色的古诗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下列名句合适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分析。

A.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冬季景色;B.出自韩愈的《晚春》,描写的是春景;C.出自柳永的《雨霖铃》,由“寒蝉”得知是秋景;D.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由“黄花”,并作于重阳节,得知是秋景。

答案选择B选项。

5.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D.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

A.“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B.“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C.“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所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因此答案选择D选项。

6.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A.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学》)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D.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A.表示转折;B.表示并列;C.表示因果。

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7.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A.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C.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的的灯火光,接着又听见哔哔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祝福》)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语言基础知识中的修辞。

B用通感的手法,“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清淡幽香、沁人心脾等,期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A.拟人;C.反语;D.无修辞手法。

因此答案选择B选项。

8.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设计了《“阅读”学习自我评价表》(见下边),对该评价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评价内容自我表现1.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2.你能认真倾听他人的陈述吗?3.你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吗?4.你会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吗?你提出了哪些不同于别人的观点?A.具体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能力B.具体过程性,能够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状况C.具有激励性,能够激励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D.具有同一性,能够用标注的尺度对学生阅读做终结性评价【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作的价值判断,因此这种自我评价是依据各自学习和发展的特点进行的评价,并不具有标准尺度。

因此评价不属于终结性评价。

9.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深入研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阅读论述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B.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C.阅读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等D.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具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无限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任意表达个人见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标中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

A选项是对阅读新闻的指导建议,C选项是对阅读论述性文章的指导建议,D选项中作品内容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非无限性。

应鼓励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通过查阅资料知人论世,而非任意表达个人见解。

故选B论述正确。

10.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联系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教学设计中练习题设计的理解。

此问题的关键在后面“体会诗人·······独特情感”,由此可知此问题意在体会诗人情感,即诗歌内容。

而“说说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则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呈现出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且分析过程结合具体诗句,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诗句语言感悟诗人情感。

因此答案选择C 选项。

11.阅读有关《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

今天上午教学《孔雀东南飞》,一位学生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什么非要死呢?怎么不告状焦母?”全班一片哗然,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我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

学生有的说他们可以像司马相如、卓文君那样私奔,有的说将就过日子也不挺好的嘛……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结论的可能性:(1)起诉焦母不可能,当时没有《婚姻法》。

就是有,也会站在封建家长一方;(2)如果他们私奔,可以逃离本地,却逃不出那个社会;(3)如果他们屈从,人物形象不那么鲜明,情节也不那么动人,故事就缺乏悲剧色彩。

最终,全班认识到:他们只有为了爱情“同归于尽”化作鸳鸯鸟,才能体现对封建家长制扼杀忠贞爱情的批判,以及对忠贞爱情的赞美。

对该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B.学生通过讨论各种可能性,从多元的角度解读诗歌C.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生成的空间,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D.教师灵活放弃课堂预设,转换到新的方向,得出新的结论【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施。

此叙事中可明显看出教师灵活处理学生的问题,并且加以引导,最终又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所以D选项教师放弃课程预设说话错误,因此答案选择D选项。

12.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认为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

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

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

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B.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任务形象塑造方法C.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明确D.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入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

材料中首句已经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且具体环节围绕展开。

所以A选项后半句说法错误。

而第一环节“直接描写”呈现的内容不明确,并未呈现具体的任务形象塑造方法。

所以B项说法错误。

第二环节知识引入视频,并未作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所以C选项分析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