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减挂钩验收报告

增减挂钩验收报告

半山市水杯区2011年度第二批增减挂钩项目初步验收报告目录1.初步验收工作概况参加验收有关单位验收主持单位:水杯区人民政府项目承担单位:水杯区国土资源局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项目区所在地乡镇政府和其他有关单位:开水镇人民政府。

验收组成员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区国土局局长:区国土局分管副局长:项目承担单位相关人员:监理单位相关人员:设计单位相关人员:施工单位相关人员:项目区所在地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干部:验收依据、时间、方法1.3.1验收依据(1)水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3)《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试行)》(鄂土资发[2011]77号);(4)经省厅批准的《水杯区年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

1.3.2验收时间验收时间为2013年6月26日至2013年6月28日,验收组通过实地踏勘、现场核对、查阅档案、走访农户座谈等形式,对开水镇增减挂钩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1.3.3验收程序和方法1.3.3.1验收准备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地块土地复垦工程竣工后,水杯区人民政府负责自验,整理编制验收申报材料,向市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提交验收申请时,按照规定上报验收资料,一式二份(附相应的电子报盘)。

1.3.3.2 实地验收区级验收小组通过对拆旧地块土地复垦情况的初步验收、查阅有关资料、实地核查土地复垦情况、听取拆旧地块农民群众意见等方法,提出验收意见。

1.3.3.3验收确认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地块土地复垦工程通过初步验收,由市局组织验收确认,提出验收意见。

2.初步验收项目区概况项目区的位置、类型和面积水杯区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面积38.22公顷,涉及开水镇丁家河村、三岔垭分场、董家河村、黄家台村、栗林河村、羊角山村、殷家坪村、云霄垭村、砦沟村、桃坪河村10个行政村。

地块信息表如表1;表1 水杯区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地块信息表单位:公顷水杯区2011年增减挂钩调整方案还建区划定还建区地块7个,总面积公顷。

各地块详细情况见下表2表2 水杯区2011年增减挂钩项目还建区地块信息表单位:公顷项目区的建设情况项目区的土地整理复垦严格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的规定进行了区级初检。

将开水镇的拆旧区复垦为旱地。

项目区总规模为。

3.制度执行情况公告制度执行情况开水镇在挂钩项目立项后和拆旧复垦动工实施前,多次征求村组、农户意见,多方宣传挂钩政策,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动员。

在项目区群众思想统一、支持项目建设的前提下,及时进入项目区进行相关情况的调查摸底,做好土地权属、地上附属物的登记确认工作,拟定项目区拆旧安置补偿方案,坚持由项目区群众认可后按照先补偿安置到位、后拆旧复垦。

项目正式启动前,将项目建设面积、安置补偿措施、土地权属调整等内容,在项目区内张榜公告。

资金使用情况经入户调查和查阅资金使用台账,开水镇增减挂钩项目资金使用都实行了单独建帐、专人管理、独立核算、一支笔审批拨款、统一报帐管理的资金使用管理模式,挂钩资金支付和使用管理严格,做到了专款专用,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管,没有发生资金违规使用情况。

合同执行情况本次申报验收的项目严格按照《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由项目所在乡镇办政府统一选择项目建设单位,并与其签订规范化的合同,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实施管理。

其他项目制度落实情况鉴于增减挂钩项目图斑分散,本次申报初检验收的开水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主体,统一负责增减挂钩项目建设业主的选择、项目质量的监管。

4.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水杯区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土地复垦设计的工程量如下表3:水杯区2011年增减挂钩项目严格按照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实施,项目实施完成后,实际工程量与设计时的工程量基本相符。

5.工程质量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应满足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排灌工程和设施的配套,有利于田间防护林网的建设,应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充分考虑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复垦的村庄周围现有设施进行田块、道路工程、灌排工程、防护林工程设计,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灌得进、排得出”的标准农田格局。

土地平整工程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的规定,土地平整总体上应满足项目区内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由于项目区地面比较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条件较好,结合周边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按旱地标准平整。

以农渠、农沟及田间道路之间的田块为平整单元,平整后田块内部高差在0.3m以内,有效土层厚度在30cm以上。

田块设计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及灌排设施进行田块设计。

根据当地农田建设经验和农业机械化要求,田块长度一般为-200.0m,宽度-80.0m;陡丘岗地田块长度一般为-100.0m,宽度-10.0m;局部地区因地形、地势的变化而有适当的调整。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所在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完全能满足项目区实施后的灌水需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丰水期的排水,因此项目区水利设施采用排灌兼用的方式进行布置。

项目区周围农田水利设施已配套完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周围水利设施的衔接,通过附属沟渠的建设和对现有水利设施的清淤疏通,基本能满足区内灌排水的要求。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项目区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灌溉设施规划标准为确保整理后增加的耕地可达到P=90%灌溉保证率,排水规划标准为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道路工程在遵循方便居民出行和耕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并完善现有道路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沟渠布置道路。

在项目区规划生产道路。

新建生产路,上宽2m,下宽2.6m,15cm厚的泥结碎石路面,15cm厚砂砾石垫层。

该乡镇拆旧复垦严格按照项目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施工,拆旧复垦工作到位,复垦后的新增耕地质量较高,土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适宜种植农作物,符合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要求。

6.土地权属管理权属调整是适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工作需要,运用行政、法律和技术综合手段,在土地整理前和结束后,进行的一项服从区域土地利用需求,维系农业生产的工作。

通过对现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调整,以确保土地权利人在新的土地利用格局中拥有各项合法权利。

权属调整的原则6.1.1自愿合法,维护土地权利人权益的原则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应按照相关的法律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取得相关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强制拆迁,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个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对于因拆迁给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造成损失的,要给予补偿,并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因此而降低。

6.1.2权益受损合理补偿的原则既要保障农民权益,对农民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维持社会稳定,同时也要维护国家利益,防止补偿费用过高、补偿项目过多给国家带来损失。

6.1.3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原则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安置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由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操作。

6.1.4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障工作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

权属调整的程序6.2.1公告停止受理登记从拆旧区域确定之日起至权属调整终结之日止,公告停止办理项目区域内土地权利转移及登记设定等手续,不允许个人和单位在项目区域内建新、扩建、改建及变更地形等活动。

6.2.2权属现状确认在整理区域确定后,立即开展相应的土地权属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区域边界、宗地数量、类型及质量状况、土地权利人和原有土地确权发证情况等,对存在权属争议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和确认。

6.2.3整理前后土地评价整理前和整理后,分别就项目区域内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6.2.4编制权属调整方案依据土地评价结果,编制权属调整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整范围,土地权属调整范围内整理前后土地评价结果,土地归并及分配方案等。

6.2.5权属调整方案公告及异议的处理方案编制完成后,应将权属调整方案向社会公示,并书面通知有关权利人,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或通过法院诉讼裁定。

6.2.6权属调整方案的上报、批准方案经公示征求意见后,报政府批准,及时在相关主体间签订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协议书,及时进行权属变更并核发相应权属证书。

6.2.7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权属变更所发生的文件、资料、图件等进行归档,建立土地权属档案。

权属调整方案6.3.1原宅基地权属调整对签订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房屋要及时收回土地及房屋权属证明,按程序公告予以落实。

6.3.2新增耕地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完毕和交付使用后,对整理后新增加的耕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交由项目区农户耕种,并以实际建房面积(包括附属物)占多少面积分多少面积的方式进行落实。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经过批准后,做到了界址清楚、权属合法,没有权属争议。

7.工程管护开水镇人民政府将挂钩项目完工后的后期管护工作,统一交项目所在村组负责,并要求加大新增耕地的地力建设。

8.投资预期效益和群众评价.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可增加耕地31.58公顷。

根据年报统计,水杯区种植业年平均产值为万元/公顷,年平均中间消耗万元/公顷,纯收益为万元/公顷。

项目实施后,耕地净增实现规划目标31.58公顷,预计新增年产值万元,年纯收入增加万元。

另外一方面,本项目挂钩周转指标为32.99公顷(剩余1.46公顷周转指标递补下一项目使用),若32.99公顷的土地全部用于出让,则土地出让金收益为×124= 万元,收益远远大于项目的投资。

由此可见,项目实施后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社会效益(1)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的废弃工矿和空心村将得到复垦,土地得到平整,田块规整成方,水利设施配套完善,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成网,区内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将明显改善,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有利于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经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有效提高耕地产出效率。

(2)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富裕。

项目实施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产出效率的提高,项目区内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将大幅提升,农民收入也相应增加。

同时生产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农业的劳动强度,使农民逐渐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机械化生产减少了田间耕作的时间,利于农民从事其它产业,也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