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题目

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题目

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题目【篇一: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题目题目一:请以“幸福在哪里”为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题目二:请以“我们有的是希望”为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题目三:请以“生命可以这样挥霍”为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题目四:世界是一部大书,时刻需要我们去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或念哲人之悲悯;或发古人之幽思;或叹宇宙之无穷;或赞自然之奇功??活着,实际上是阅读的过程。

请以“读__”(提示:读的内容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为景观,自然现象.....)为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题目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人生都要经过不同的境界,又到达更高的境界,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读材料,请以“境界”为话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题目六:南美洲印第安人出远门的时候,走上两天时间,就会停下来休息半天,因为印第安人认为,如果人走得太快。

灵魂就会跟不上的,必须停下来等等。

有时候,我们是否也走得太快,需要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呢?读材料,自拟题目,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题目七:两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发出了:“夜光何德?死而又育”的唏嘘;一千年前,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沉思;三百年前,康德向全人类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我心中,有两样东西,我凝视得越长久,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就越强烈: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顶上的星空,早已成为了人们追寻的永恒话题和终极追问的对象。

请以“我在天空下沉思”为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题目八:请以“手”为话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篇二: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冷,能让你想到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以“冷”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二)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表示时间维度的词语,能让你想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发挥想象,以“过去、现在、未来”分别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

_______________过去现在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文题目)抬头,透过窗户,明媚的阳光下孩子们在嬉戏,打闹。

在曾经,我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可是现在……回头,再看看书桌上成摞的作业,不禁苦笑。

我的过去就像是一本童话,太过快乐,梦幻。

所以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

过去的我是天真的,快乐的。

总是无忧无虑,在那时我的成绩虽算不上最好,但也是中等偏上。

虽然偶尔也会被批评,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快乐的。

因为我有着疼爱着自己的父母,一群知心的朋友。

我的现在就像是一碗中药,苦得让人想要流泪。

在小学六年级时,我经过不懈的努力考上了我理想的初中。

可是,大家都是从不到十分之一的几率中脱颖而出的,又有几个人会平庸呢?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不平庸,让我们失去了许多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快乐,让我们越来越像大人,然我们把自己的心隔离起来,不让别人去接近.触摸。

全年级总共才二千二百多人,总是在两千名左右的名次让我难受。

面对老师的一次次谈话,面对父母那期望的目光,面对那鲜红刺眼的分数,这一切的一切都压得我喘不过起来。

看着那些还要背诵.还未完成的试卷.资料和书本。

曾经无数次想要放弃,想要撕碎它们,但是我忍住了。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这么做了,那么即将迎来的将是严厉的惩罚和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

但当我回到家后,我的成绩还是比我大多数的小学同学好。

当他们赞扬我的成绩时,虚荣心便得到了满足。

未来,多么遥远的一个词,当我每次憧憬美好的未来时,又回想起残酷的现实。

诗人李商隐曾在《夜雨寄北》中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句诗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下,剪烛夜谈。

温情细语中又提起诗人现在于巴山苦雨中的孤苦心境。

’与现在的我还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可而是我却是连未来要做什么都一片迷茫。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也无法预知未来。

我们能做的只有放下过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篇三:第九届第十届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参考】最远的与最近的姓名:唐冬冬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海子说,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但前往远方的道路上却干干净净。

在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一条路、一条河和无边的旷野。

那条大河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从天边涌向天边。

他们以血肉之躯追寻太阳,像远古的英雄。

伊卡洛斯为了逃出迷楼,高飞,然后坠落。

然而每个时代都仍有无数的伊卡洛斯走向远方。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远方相连,他愿肩住那黑暗的闸门,却又陷入无物之阵。

他血肉模糊却又深感悲哀,只得努力找寻现实的存在,以思想的力量加以反抗。

他是一个向坟的过客,也是理想的永恒的朝圣者。

因为这,所以产生了存在与否的误解。

所有的主观世界都是真实的吗?冥想和仰望会是由意义的吗?世间只有那星光亘古不变,而星光也太过遥远。

庄子让那位摆脱影子而奔跑的人站到大树底下,影子消失,自然追逐也不再存在。

所有的斗争都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角逐,虚妄而空幻。

与之斗争的忽然空无,是一个人最大的恐惧,产生对时间的否定,那是属于一个人生命的时间。

时间的深刻存在又让人产生“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时间让一个人面对现实。

现实是理想最大的对立。

屈原在楚辞里道出一个奇诞怪异,人神混乱的世界。

“魂兮归来,君无上无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魂魄如何归来?魂魄安在?东西方哲学学者探寻人的灵魂是否存在。

死亡之后灵魂何去何从?乞乞科夫收买的是死魂灵,而不是象征着思想的灵魂。

存在,这一永恒争论的话题。

爱德华兹将物质世界看作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光与热,是上帝的圣灵流露。

那灵魂当作何解释?存在的思索形成悲观。

许多人试图在找和无中参透顿悟,最终踏上思想的极路。

红楼大梦,因早知其来处,便亦知其结局,这轮回是那石头尘世一劫,更是无数凡夫俗子充满苦难的短暂一生。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万境繁华,终归空无。

耶稣看见百合,便思人类枉自劳苦,是所罗门式的绝对悲观。

悲观让人能在死中,看生。

于是满眼都是无边的旷野。

太远的思想终究无法解脱物质的束缚。

所以,放弃理想吗?拒绝挣扎吗?宁愿像等待戈多的流浪汉一样,宁愿接受生命的困境?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提出,在纯粹事实消逝的地方,我们探寻真理。

咀嚼着荒寒的冬夜,即便被黑暗包围。

一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在于遗忘了对痛苦、死亡与爱的本质揭示。

逝去的必然也无法改变时空的秩序,无法改变一种存在的概念。

易是瞬间,不易是永远。

现代人太在乎“易”。

一切的变革和兴起如此迅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留下投影,以至回望从前,只觉蛮荒一片。

人类逃离那千古的岑寂。

然而,永恒的意义如同星空,它存在于历史,存在于一切已知和未知,将死和方生。

人类对于远方的,理想的追寻是不能因现实而改变的。

以色列亡于古巴比伦四十年。

被俘的人放回,在原址上修筑圣殿。

圣殿建成后,年轻的人欢呼,看哪圣殿建起来了,年老的人哭号,因为他们见过被毁前的圣殿。

最远的理想关乎于历史的本原,关乎于遥远的未来,关乎于亘古不变的星空。

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在走向最终的结局。

因为我们有最近的现实。

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让人回忆现实,然而《在酒楼上》更是残忍。

理想的热潮是澎湃的,迅疾的,但以后呢?最为现实的结果是,他必然从理想掉入现实的深渊。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堂吉诃德那样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

歌德用六十年写出《浮士德》,是人类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的斗争,是人与自身的斗争。

面对现实,理想何去何从?一个人最近的一步最真实的行为是否与最远的理想方向一致?人必以其自身的选择做出对世界的回应。

我在,我存在。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想来他必立于大山之上看江水流去。

人当在下游看江水涌来,涌进我的生命。

草原唯有在死亡面前生出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映照草原千年岁月。

流亡月逃离,斗争与抵抗,是理想主义者站在远方之远面对现实。

百万年前的星光没有被黑暗吞没逝去,而是穿越时空来到我面前。

理想的遥远与现实的迫近让人在亘古的星空面前悲叹自身的渺小。

那是我的来处,也是我的去处。

我在大地上,追寻远方。

姓名:夏芃学校:盱眙中学指导老师:张居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

”人们习惯将其解读为其极度的抑郁驱使他流亡欧洲寻求震撼。

而我则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追求空间的无尽远点,以期获得自我内心的原点。

二战爆发后,他最终自杀在流亡的路上,结束了他的生命,或者说是抵达他生命的原点。

而无数的人们似乎追随着乔伊斯的脚步,在空间上寻找自己的距离,于是当人们第一次踏上珠峰,面对眼前一片荒芜与苍凉,竟可以发出“山高人为峰”的豪情壮志,纵然极度的缺氧与严寒已使他们站立显得如此艰难。

第一次面对撒哈拉,第一次徜徉太空,第一次探游五洋,无不发出内心的呐喊与尖叫,仅使眼前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凄凉之状。

我不禁好奇,空间上的远点何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澎湃。

无以言说的疲惫,难以言表的喜悦,像极了列夫?托尔斯泰临死时的神情。

我想那定是触摸并抚慰心灵时的澎湃,不仅是渴望远行,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是渴望自我,通过空间的无际以获得对自身的启蒙与从容。

最遥远的空间距离,也是其最贴近心灵的距离。

但人们常常被自己身处的小空间中的事务所牵制,而无法在空间上获得对自我心灵的解放。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便是一本关于,在逼仄的空间内,如何通过启蒙自身,以获得环境的改变。

当那一群孩子读到“洛丽塔,我的希望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时,她们仿佛化身为洛丽塔,沉浸于爱情的神秘与甜蜜中,无视教室外黑色外衣对她浸泡与约束。

作家常常是囿于自己狭小封闭的空间,不仅是他们孤僻,避世的性格所迫,更是他们孤独的气质让他们必须接近自我内心,怀着悯人的情怀,担当的勇气,诚实记录社会,以正直对时代保持悲观距离,方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群像与缩影。

最接近心灵的距离,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枷锁,反而使他们将毕生的感悟倾泻在铁券丹书之上,承载欢乐,散发神秘,蕴含宿命。

空间上的最远和最近均是作家文学创作的起点,而其作品也成了最远的和最近的影像,无论是时间上最远的开天辟地,天地鸿蒙,亦或是最近的波诡云谲,和睦欢乐,他们是见证者。

还是内心最远的冷漠,隔阂,无情,最近的体贴,喜悦,文学作品就这样作为连接最远的和最近的纽带,而作家则是那细腻的编织者。

当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著作传在我们手中,这便是最远的圣贤们思想与我们的交流,亦是我们心灵之田贫瘠的土壤与养力的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