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读书报告
P207-209
P224-225
P246-254
P21-32
P131-134Βιβλιοθήκη 可达性依赖于就近出行,而非机动车交通
未来城市中人们的出行不应该是依赖于小汽车的普及,试想想如果未来人人都拥有一辆小汽车,那么其就会占用很大一部分的城市用地面积,汽车是流动的,其需要停放在不同的地方,那么最终可能汽车停放需要的面积就是车本身的占地面积的一倍以上,同时对于道路面积的要求也会更高,否则就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因此未来生态城市的交通出行,大部分应当依靠的是就近出行或者是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中出行的可达性依赖的应当是舒适、通畅的慢行道路系统,和完善的公交网络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中人们可以享受到比小汽车更好的福利。
P177-179
P286-294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
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环境摄取的资源与其再生增殖的资源的平衡,是向自然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与其自净能力的平衡,是由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构成的结构合、功能高效、关系协调、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具有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具有高水平的绿色环保意识和文化发展;具有高效、健全的城市管理机制;具有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城市中各个部分遵守着热爱大自然的共同法则,就像一个分工明确、紧凑高效的生物体,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是面向未来文明进程的人类生存地和新空间。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读书报告
姓名:蒙俊杰
书名/文章名
书简介
主要观点
个人观点
数据支撑
作者
出版社/期刊
出版日期
《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
[美]理查德·瑞杰斯特著,沈基清、沈贻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4月
生态城市的生物学方面的表现是“绿色城市”的内容。
生态城市中的生物应该是多样性,但维持生态城市的自然生物种群的多样性需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越大的森林面积其中包含的生物物种就越丰富,但这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相违背。我认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并不需要拥有森林那样丰富的物种,更应值得考虑的是城市发展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用地中可以保留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物种,而周围的自然环境则可以保留多种多样的物种。另一方面就是自然环境的恢复能力相对于人类的破坏能力来说是比较弱的,受到人为破坏的自然地区要想恢复到以前的生态平衡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因此,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着重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P164-171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人类在环境友好和个性自由的理念基础上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绿色生活方式指人们将休闲时光投入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善待自然,最终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人们的消费体系是高消费质量的适度消费,更加注重培养深层的、非物质的满足,比如促进家庭和社会关系和谐,有意义的工作等,人们在其中过着丰富充裕的生活而不是过度消费的生活。绿色的生活方式一是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主要在于提高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产品的耐用指数,提高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的能力,二是需要人们精神观念的改变,选择对环境友好的生活,需要人们由原来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的意识向按需消费,适度消费转变,由原来向大自然掠取的观念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转变。绿色生活方式昭示的不是短暂的繁荣和一代人的富裕,二是繁荣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P34-39
P99-106
书名/文章名
书简介
主要观点
个人观点
数据支撑
作者
出版社/期刊
出版日期
《绿色城市》
殷京生编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增长≠发展
目前我国国内评判一个城市是否成功,或者说评价领导的绩效,惟一的标准就是GDP的增长率和总量规模。但是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上,没有确保那些支撑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得到保护和发展。城市的发展是社会体系的进步,不仅代表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社会资源趋向更加均匀和公平,更代表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发展”的概念远比“增长”更广泛,意义更深远,如果不考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效应,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其表现出的经济繁荣带有很大的虚假性,最终也会使经济增长因生态系统失衡而难以持续。因此我觉得在我国引入“绿色GDP”的概念,对于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P16-20
未来生态城市的形态——三维而非平面的
建设未来的生态城市不是依靠平面上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也不是依靠在平面上丰富城市用地类型的多样性。城市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是以三维的形式存在,丰富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从三维空间的混合多样性上考虑,比如一些高层的建筑,如果底层是商场,中间层是办公,高层是住宅和屋顶花园,那么住宅其中的人一天的衣食住行基本上可以在一座楼里面解决,那么其对于小汽车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城市中的交通多以公共交通和各种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主,那么城市的环境就会有大大的改善,住在高层的人们生活质量不一定会很差,同时也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因此生态城市的布局应当是紧凑合理,高、低密度相互结合的区域,这一点应当从城市的三维空间去考虑,而不是平面上的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