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国书常读青岛育才中学书友会安扬相关课件:有关家国书常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老先生曾向一青年赠送一幅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短短十四字,寄予了老一辈革命家勉励青年、奖掖后学的殷殷深情。
今天我就借用这一对联的上联作题目,和我们育才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读书的意义、方法,交流一下读书的经验。
(还要申明一点,此处所谈的读书是指读教科书以外的书)一、读书的重要意义读书的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可以说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劝勉人读书的记载。
孔子当年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读诗乎?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启发鼓舞感染作用)、可以观(考察社会现实,观风俗兴衰)、可以群(群居切磋,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可以怨(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可以看作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劝人读书的名言了。
他说出了读书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读书还要从世界读书日说起。
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读书日是“名至实归”的。
同时,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
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
后来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发起时的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这也是 “世界读书日”12年来遵循的准则。
今年读书日的主题是什么?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青岛市以书博会为契机,于2009年4月1日启动了“青岛全民读书月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书香青岛•文明和谐”,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我校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学们也收获颇多。
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读书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伍新春教授曾在一份《别把孩子阅读功利化》的专家访谈中谈到以下情况:1、中国儿童阅读量不够 几年前,我们曾经做个一个中美两国阅读量的调查,中国孩子的阅读量是每年5000字,美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3万字——当然,这是一个平均值,每个孩子的阅读量是有差异的,美国孩子读得少的有1万6千字一年的,也有一年读5万字的。
孩子8、9岁也就是小学三年级才能独立阅读,西方人则在4、5岁就进入了阅读状态。
这种阅读量上的差异仍然存在。
2、家长将阅读功利化有超过80%的家长是支持鼓励孩子阅读的,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已经占了家庭收入的40%,但我们的家长花钱不花时间而且求成心切,买什么书是由他们决定的,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的,他们格外关注的是孩子手里的教辅材料和一些潜能开发、神童、天才教育之类的书籍,对孩子一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如阅读能力和兴趣,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而且他们非常缺乏在时间上的投入,如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比例也不足20%。
3、社会认识上缺乏系统支持 我们的社会还处于特定的转型时期,阅读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存在不足。
大家都在说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卡通,吸引了孩子相当多的注意力,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休闲宁可看电视上网;在语言教育上,普遍存在重外语,轻本国语言的倾向;社区的图书馆普遍缺乏,未能在阅读的方便获得上发挥作用等等。
有调查证明: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严重偏低,合格率仅为15.1%。
《中国青年报》4月22日报道: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2008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中,只有不到四成的国民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的国民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65。
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
在被问及不读书的原因时: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47。
53%;没有读书习惯或不喜欢读书34。
48%;因看电视而没有时间读书16。
44%;文化水平有限,读书有困难12。
23%。
4、我校同学的阅读现状我校同学的阅读现状同样也不容乐观。
其一是阅读量少,阅读面偏窄。
据图书馆老师介绍,只阅读一些和兴趣爱好有关的书籍,如男生只看一些与计算机电脑有关的书刊、金庸等人的武打小说、一些国外的推理侦探小说,也有小部分喜欢一些知识趣味性和科普读物。
还有一些所谓的畅销书,这些书的商业价值大大大于它们的精神价值。
一般女生喜欢校园生活的小说和言情一类的小说。
无论男同学女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对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太感兴趣(应付考试的除外)。
我们学校教学楼内外的阅报栏也几乎形同虚设,没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其二是语汇贫乏,语感能力欠缺。
不少学生汉语词汇量贫乏,语言组织能力退化,理解能力低下,加上不习惯独立思考,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缺乏必要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
语言是抽象的,是符号,它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抽象化为形象,以此来感受美。
可是,由于我们的学生眼界狭小,漠视周遭的世界,他们往往不能将语言形象化,因此,很难发现文学的美。
(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些经典笑话。
如体育系与中文系。
在美好的月光下……对牛弹琴)其三是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我们有着其他民族艳羡至极的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我们现在却在逐渐丢掉这一宝藏。
带了几届学生,几乎每届我都能遇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
课堂上,我讲到某位知名作家的轶事,谈到某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不少学生好奇地听着,他们的确不知道那些陈年往事与历史遗留,于是如听天书。
一些同学听了不明所以,看见别人笑自己也附和着笑,就是不知笑什么。
有人的压根就没有任何反应。
我就在思考:对牛弹琴,到底是牛的错还是弹琴人的错呢?于是,我给部分同学开了书目。
一年下来,多数学生一本也没读完。
学生对祖国的文化知之甚少,更别说外国文化、异域风情了。
爱因斯坦说: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不阅读、不欣赏,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
书籍对于我们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假若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但如果有了书而不去阅读又会如何呢?约瑟夫·布罗茨基在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中发出沉重的感叹:“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
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
”读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大谈读书的意义,我就不再拾人牙慧了。
只借用清代张载的话和现代著名诗人冯至的诗句来表述:读书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的最低目标: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这一宇宙怎么形成?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阅读与历练。
俗话说,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大胸襟大气度是要靠读书来营造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呢?二、如何读书?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先从读书的态度上说:1、读书要挤时间:这要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说起。
“三味书屋”最早的名字是“三余书屋”,何谓“三余”?《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老先生就用了这两个字作书屋的名字,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
后来,苏轼写诗“此生有味在三余”,又根据“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句话(经,指四书五经;肴馔,指鱼肉之类的荤菜;醯是醋,醢是肉酱,借指调味品。
总起来的意思是读书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极有味),把名字改为“三味”,引导人们熟读精思,从面体悟个中三味。
(还有一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
)另外还有很多挤时间读书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2、读书要用功夫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一定要读“磨脑子”的书,一味的倡导“快乐阅读”,“悦读”是不对的,是一种误导,对孩子们来讲,读书不见得比看电视、玩游戏、上网快乐,但肯定比这些有意义。
因此,要倡导“苦读”。
清代林则徐幼年家贫,他有一书斋联曰:“家小楼台天地起,案余灯火有无知”,极言其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矢志读书的精神,最终成就了其国家名将民族英雄的人生。
史学家范文澜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堪称治学精神楷模,读书联中精品。
曾国藩是世纪伟人毛泽东最为推崇的晚清名臣。
他早年读书时有过这样的趣事:一次有个小偷潜入他的房间床下想趁他睡熟之后偷东西,可一更天,他开始背书,直到三更天书仍旧背得上句不知下句。
小偷实在等不及了,索性从床下钻出来,冲着曾国藩一口气把他所背的书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每次给学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能引起不断的笑声,但每次笑过之后,我都要提醒他们:十几年后,曾国藩成为权倾朝野的晚清重臣,而小偷依然是个让人不齿的小偷。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他给我们留下了读书的宝贵经验:其一: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读有关家国经世致用之书,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最怕一日暴十日寒)(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三者缺一不可。
其二: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