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九下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九下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课外古诗词
课时
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上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下片: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4、当堂检测:古诗直接性默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古今多少事,。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2.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六、教学过程
,吹笛到天明。
把酒问姮娥:。
,人道是,清光更多。
北风吹断马嘶声,。
一抹晚烟荒戍垒,
5、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背诵四首词(必做题)
文学常识填空 (选做题)
1.苏轼,字,号,世称苏东坡。
2.陈与义,字,号。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3.辛弃疾,字,号。南宋派词人。
4.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初年词人。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下片: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上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下片: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一、,世称苏东坡。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人。2、写作背景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理解作品精神内涵,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积累文言词汇的同时,更要读懂选文所蕴含的文化理解和传承之道。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3、理解词意
(1)《定风波》
上片: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