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重点导论1、刑法学上,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上,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
(例如强奸和嫖娼,前者属于既属于刑法学上的犯罪也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后者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因为嫖娼并没有违反刑法。
)2、因果观和系统观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7)犯罪学研究的因果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环境法则、可能法则。
犯罪学研究的系统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整体法则、双向法则。
3、犯罪学研究的实证方法..Nl实证方法即实际证明的方法,是超越和排除价值判断,通过对实地调查和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的考察,以分析和预测一定社会行为客观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程序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2 )建立研究假设;(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研究资料;(5)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6)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检验。
4、贝卡利亚及其《论犯罪与刑法》 (2)意大利的贝拉利亚于1764年出版了《论犯罪与刑法》的小册子。
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原则。
5、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监狱建筑设计。
(29)6、实证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等人,他们都否定古典犯罪学派的自由意志论,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决定论,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观点是: (31)龙勃罗梭:强调生理因素的影响,创立了犯罪人类学派。
他按犯罪人是否具有天生特质及主观恶性程度将犯罪人分为四种类型: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
前两种人是真正的犯罪人,主观恶性大,激情犯和偶发犯不具有先天人特质,主观恶性较小。
(32)菲利: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被视为犯罪社会学的创始人。
其“三因素说”是:人类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另外,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上述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
(33)力啰法洛:强调道德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种。
(35)7、亚文化理论 (39)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埃伯特科恩、理查德克罗沃德、劳埃德奥林等人。
亚文化理论认为,在西方社会下层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
亚文化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例如同性恋)。
8、标签理论 (43)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犯罪学家莱莫特、贝克等人。
该理论从行为的社会解释角度认识犯罪,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即它们被称作什么以及由其名称所引起的含义。
该理论还认为,贴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45)主要内容:(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其所有理论观点的基础。
(2)人格机构理论:①本我。
即“潜在的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深层的部分,充满本能的欲望冲动,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②自我。
自我是人格机构中的表层,可以理解成是实现的“我”,实在的我“我”,是“本我”在与社会环境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③超我。
是人格的道德方面遵循至善原则、倾向于抑制本能的冲动。
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连个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实现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对西方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攻击理论 (47)挫折一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
11、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0 老子的观点:民以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者。
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60)第一章1、犯罪现象概念:是指一定时空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67)内容:(1)犯罪状况:指一定时空内犯罪的发量及其比率、类型、危害程度、时空分布以及犯罪的构成状况,乃至于加害一被害互动意义上的被害人的构成状况。
(2)犯罪特点:指犯罪现象所表征出来的,发生于加害一被害、犯罪人一被害人互动过程中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性或共同性。
(3)犯罪规律:指在一定时空中,犯罪的升降涨落与犯罪人的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或必然趋向,即犯罪及其主体的流量、流向的带有一般性的运动过程。
(70)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近五十年来,西方国家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主要有以下七种:(1)白领犯罪 (81)(2)环境犯罪...82(3)只能犯罪(4)游戏性犯罪..加(5)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犯罪..“(6)恐怖主义犯罪...85(7)有组织犯罪...86。
(例子在书上)第二章1、犯罪行为概念: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指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严厉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91)构成要素:犯罪时间、犯罪空间、人、犯罪工具、行为方式。
(92)按照行为形成的方式对犯罪进行分类:(1)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方式(2)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
(96)一般来说,犯罪行为实施具有以下几种方式:秘密方式、公开方式、欺骗方式、暴力方式、协议方式。
(105)第三章1、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自然人。
(108)2、犯罪人的特殊属性一一反社会性: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指犯罪人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其具体表现如下:(1)错误的信念体系(2)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受挫折状态(3)自我意识发展欠缺(4)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5)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需要连同例子一起复习) (115)3、犯罪生涯:所谓犯罪生涯,是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以及个体犯罪行为的总序列。
(119)第四章1、被害人概念:被害人或者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
(不仅是自然人) (123)特性:所谓被害人特性,是指为被害人所独有,而状述和反映其特定身份和特定被害状态的诸基本特点、特征或属性。
一般来说,被害人具有以下特征:(1)被害性(2)互动性(3)可责性。
(125)被害人具体类型(主要了解以下几种及其的例子):(1)暴君型被害人,指个性暴躁,权力欲、支配欲极强并因此而招致被害者...133;(2)抑郁型被害人,是指具有抑郁倾向,甚至患有抑郁症,并因此而受害者...135;(3)女性被害人,即遭受犯罪侵害而担受被害后果的妇女...137。
2、被害标签,或者被害人标签,是指由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或特定的社会氛围、被害人的人格倾向等因素综合互动所形成的,并由社会烙于特定被害人人格乃至人身,旨在标明其被害性的,具有角色模型性质的符号。
(146)3、被害人易位,或者被害人的转换,是指在犯罪与被害的互动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作用(加害与被害)与身份(加害人与被害人)互相向对方移易。
即被害人由于诸如防卫过当或者其他原因加害与对方,反成犯罪人;原本实施犯罪的加害者则因此而罹害,成为被害人,例如家庭暴力。
(147)4、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1)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2)冲突模式(3)被害人催化模式(4)斯德哥尔摩模式。
(151)5、被害预防,是指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
•••1566、被害人的非人格化,这是一种与“被害人贬值”互为表里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将被害人贬值的极端化。
(157)第五章1、犯罪场,(狭义)指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
“背景”包括四方面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侵犯对象(被害人)因素、社会控制疏漏。
(176)1、时间与犯罪 (184)①一般来说,夜晚的发案率要高于白昼;但某些犯罪白昼的发案率却高于夜晚,如扒窃行为。
(185)②距西方学者研究,月圆之夜犯罪率明显上升,反之则恢复常态。
(187)2、社会周期与犯罪,是指具有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的时间段落,女口周、月和星期、固定的节假日以及上、下班周期、经济危机周期等。
(187)3、季节周期与犯罪:一年四季之中,冬、夏两极对于犯罪的涨落影响最大;春、夏与秋、冬交替,即换季之际次之。
(190)第七章1、阅读P219的案例7.62、家庭因素与犯罪 (219)第九章1、激情与犯罪 (277)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所谓应激性心里变态是指反应性精神障碍,它是由于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或者紧张环境,如灾难、噩耗、打击或者变故,无法调解自己的精神状态而引发的非常态反应。
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80)3、成瘾性是指人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对于一种物质或者一种行为方式的依赖性,分为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种。
两者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复杂的生理一心理病态。
(283)4、阅读P285的案例9.10简答题: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45 —472、亚文化理...39论和标签理论 (43)3、刑法学上的犯罪和犯罪学上的犯罪的异同 (4)4、城市社区环境与犯罪的关系 (198)家庭环境与犯罪的关系 (219)5、犯罪人的特殊属性 (115)6、犯罪生涯 (119)3、犯罪行为的有意性一一邱兴华案件李玫瑾认为,这一说法至少证明发言者没有完整地了解案件的全部过程。
事实上,有大量证据证明,邱兴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第一,邱兴华下午上山,却选择夜间作案,是趁人们熟睡之机作案,这说明他有等待的过程;第二,他作案后故意放火,这说明他有意破坏犯罪现场;第三,他作案后逃离现场,在追捕期间遇见熟人,还威胁对方不许报警;第四,在逃亡期间,他在另一地,即随州市砍伤三人后又到另一房间翻出1 6 0 0元钱拿走。
从其行为方式到犯罪过程看,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性质,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行为和意识。
甚至他自己还有一点点后悔,那就是杀了一名12岁的孩子,而他自己也有儿子。
4、犯罪人的反社会性一一马加爵、郑民生福建南平杀童案反社会性:指犯罪人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犯罪人的反社会性:(1)错误的信念体系。
(2)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
(3)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4)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
比如,高度内倾、外倾;冷漠孤僻、虚伪狡诈、爱慕虚荣、意志力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