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网络舆情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网络舆情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舆情监测需求分析
借助互联网+与 大数据技术进 行舆情监测
01
01检测应用要求
对网络媒体反映出的舆论与民意实现全面有效 的采集、分析、研判和表达,通过有效危机预 警响应机制作出合理的引导与梳理
02
0舆2情面搜临集的困问难 题· 获取信息不准确 · 获取
信息不及时
04
03
03存在苦难
由特于性网(络自媒由体、中传舆播论快信、息传产播生面和广传等播)的,
我们很难通过人工的手段来及时、全面 地进行掌握、跟踪、分析和辅助决策
04带来的收益
可以提前预知事态发展状况,化被动为 主动,有益于政府形象
网络舆情监测的意义
1 2
互联网
3 4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
为中国主流舆论场,占据
第一影响力位置 。
信誉危机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 危机来自于互联网 。
网络炒作
网络是社会信息的集散地, 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
互联网+网络舆情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建设背景和需求分析 第二章 舆情大数据平台建设 第三章 舆情大数据系统展示
建设背景和需求分析
网络舆情的概念
传播互动
事件 影响力
网络 网民
情感互动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 式,指在一定的网络空间中,各种 社会群体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 相关的热点事件或事物所表现出来 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带有倾向性的 认知、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舆情大数据平台建设
优秀舆情监测系统的判定标准
1
?具备独立的抓取技术 ?与关键词的相关性高 ?涵盖网站广 从而全面、有效地监
控网络环境
2
? 能够迅速对刚发生的 不良言论做出反应 ?系统能够及时提醒
从而及时发现信息, 赢得更多反应时间
数据质量高
反应速度快
3
? 过滤无关信息 ?及时人工提醒 ?优质数据解读 从而为使用者减轻负 担、和信息处理压力
中石油福利房事 件
方法
相对纠纷和危机事件发生后的 设法解决,有效监测和评估所面临 的风险,并在事前采取适当的措施 进行规避,是政府、企业应借鉴的 发展之路


都 在
太多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事件,
发 生
均源自网络,来自一条普通网民
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一条帖子。
……
网络舆情现状
我咋就不知道呢?
舆情收集不全面
舆情收集不及 时 舆情分析不准确
低成本维护
• SaaS服务模式,支持本地化部署,降低运维成本; • 多种产品类型可供选择,低成本但服务高效;
我们的平台是这样的平台
“傻瓜兼专家型”的舆情分析平台
A
面向 挖掘、分析 模型构建、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工具平台
B
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型设计、多维度分析、可视化展示及全周期监测等 完整的舆情生态链
2
群体极化性:信息的倾向性对受众的思想形成一定的支配性,形成群体极化
3
强制互动性:信息由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公众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
4
及时性:即时编辑、及时发布、即时传播、即时互动、及时反馈
网络舆情现状
互联网 -- 治国理政新平台
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 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建 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社 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 督。
C
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使舆情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更加精准
D
兼顾使用人员对操作友好性及高度定制化的要求,具有开放、面向业务的特征
简单来说
监管
预警
管控
飔拓舆情平台的功能全局
通用 功能
定制 功能
通用功能与定制 功能相结合,满 足多种用户需要
数据的共享与融合
• 所有的舆情数据支持共享,提供Rest API方式接口查询; • 所有的统计、挖掘、分析结果均可导出,支持与其他业
务系统数据的融合; • 支持其他业务系统数据导入,交叉分析; • 平台中存储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可与数据挖掘
平台对接,实现更深度的挖掘与分析。
01 02
03
04
05 06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使互联网成为转 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 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 胡锦涛2007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
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 监督政府
- 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作政府 工作报告时说
网络舆情现状
三鹿奶粉事件
康师傅矿泉 水事件
机器学习
• 加入深度学习、知识图谱、人机结合等技术,使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更 加深入和精准;
• 实时追踪用户操作,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使信息的推送更为准确。
准确的语义分析
• 信息汇聚、标签分类、语义分词、个性化分析等模型的广泛 应用使得准确率高于其他竞品;
• 根据用户的特点、领域、业务定制的模型全面契合用户需求。
后续服务好
舆情平台的优势在于
语音交互式操作
• 通过语音输入操作展示大屏,动态呈现各种分析结果; • 移动端通过语音输入,随时随地采集所需信息;
• 高效地将语音转化为文本,使得各类报告的生成更加简捷、实用。
丰富的可视化
• 实时交互式监控大屏、智能图表、定制化报告应有尽有; • 所有生成的可视化结果均支持本地保存,二次编辑; • 自由定制个性化内容,一键生成;
人们的使用习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 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 9.1个百分点。
政府部门的关注
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多次在会上重申建设良好畅通的网络舆情环境,网络舆 情已经成为政府倾听民生民意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发表言论的主要平台。
网络舆情的特点
01
广泛性
参与人员类型广泛 涉及地域范围广泛
突发性
03
基于网络双向传播 社会舆论导火索
主观性与非理性
02
社会情绪的原生态表达 网络谣言与负面情绪扩散
多元性
04
信息内容多元
传播途径与表达方式多元
意识形态与观点内容多元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1
跨时空性:信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跨时空传播
信息利用不便 利
网络舆情现状
什么是舆情?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 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信息传播越来越快
网络舆情现状
研发 背景
网络的飞速发展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 “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