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课
辽宁省高等学校精品课自评报告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
理论教研室
二00五年七月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和声学教学源于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一种多声部写作的系统
性理论,从传统的大小调功能性和声理论建立之初到现在,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经过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历史渐进,和声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直至19
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由晚期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量变——
现代主义和声思维的质变,和声学在一般意义上就分成了两个大的部分或成体系,即传统和声学与近现代和声技法,在近现代和声技法这一系统中,又往往贯穿或安排出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
在一般教学的初级环节都以西方大小调功能体系的传统和声学理论作为教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三度叠置结构为主的和弦材料;结构的特性;和弦之间功能的关系系统;声部运行的条件与规律,传统调性间的关系以及衔接的技术与调性布局的一般原理;半音体系的形成、分支、运用等技巧,熟练掌握古典主义以来到浪漫主义中期的和声语言与和声写作的技术。
在此期间不仅完成和声学教学中的各阶段四部和声写作的习题,还要大量阅读、分析、研究调性音乐以来的
经典的音乐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际创作运用的紧密联系。
在熟练掌握古典音乐时期乃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的和声语言的运用规律和技术后,还应全面了解和重点掌握20世纪以来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主义音乐思潮影响下的和声语言特征、众多音乐流派或体系的理论与技法。
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研究,完成这一阶段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与运用近现代和声语言的技能。
在此同时,还必须贯穿和分段安排有关我国民族音乐的旋律、调式、结构特征的内容,通过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语言结构和特征,融汇西方多声部思维的某些技术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较为系统化的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的体系。
使和声学这一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理论体系逐渐中国化、民族化。
和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逻辑的严密性、组织的完整性、内容的连贯性、体系的稳定性堪称所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首。
但是,在和声学的教学环节和实践中,完全脱离实际创作的理论是毫无价值的。
因此,如何解决和声学教学与作曲创作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艰难的工作。
首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学观念上的更新,不能再依靠以往教学的经验和习惯一味地追求规则的沿用,多从创作实践的范例中启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在完成和声学习题写作的同时研究分析相应阶段的经典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加深
对所谓规则的理解;另外教学过程中还要使书面作业构成多样性的特点,四部和声写作习题之外,尽可能安排织体写作的训练;为不同主题动机进行不同技术发展的写作训练;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训练的内容等等。
总之,以理论为基础;以创作实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已经形成了和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
和声学这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现已成为我院各系学生中最喜欢学习的课程之一。
该课为我校全日制本科大一新生必修课程,总计36学时,其中课堂授课36学时,教师批改作业和课堂解题形式二者结合的形式,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和问题。
目前,“和声理论”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
博士在读1人,硕士学位3人。
平均年龄36岁。
这是一支积极进取,精诚协作,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年轻队伍。
经过十几年的课程建设,“和声学”这门较艰深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现已成为我院各系学生中最喜欢学习的课程之一。
第二部分 自评方式
一、教研室成员共同学习辽宁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建设的文件,认真分析《辽宁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领会文件精神,掌握评估原则。
二、教研室成员参照《辽宁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学院“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自评,并提交全部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