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甲】乡愁(节选)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
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
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欣赏的理由: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我”的心理活动:“断肠人”的倾诉:答案:1.坟墓海峡家国之思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
作者是朝的著名诗人。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 A.送别诗B.弃妇诗C.宫怨诗D.爱情诗3.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时节,的情境。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结构上看是本诗的;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5.试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1.七言律诗;唐;李商隐。
2.D3.暮春;男主人公触景伤情,怅恨别离。
4.颔联;对偶。
5.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从诗中找出描写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2.从诗中找出叙事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3.从诗中找出抒情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4.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1.描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眼睁睁看着自己所建的浣花草堂为风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独无助,自己也变得像飘忽不定的茅草了。
2.叙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这句话叙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叹息天不如意,叹息人也不体贴。
3.抒情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4.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
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
(填2字)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限40字)7.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
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1.①铁甲编成的战衣②织锦的被子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送别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2.孤独(凄凉、失意等)3.哪一句都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一、二句写的的,三、四句写的是。
2、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3、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主客间浑厚的情谊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有人认为是从最后两句诗集中表现出来的,有人认为是贯穿全诗的。
谈谈你的看法。
1、朋友邀我做客;山村风光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圊,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应该是贯穿全诗。
因为无论是前面的叙事写景,还是友人家中的谈话,都体现了主客间的情谊,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是一首哲理词,作者是北宋。
与他的父亲和弟弟合称“三苏”,三人均位列。
2、这首词表现出苏轼的的态度和的性格。
3、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序交待了作词背景。
全词情、景、理交融。
B、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前两幅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写啼叫声突出了画面的热闹。
C、下阕抒情,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互映衬。
D、上阕写景为下阕议论抒情作铺垫。
1、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2、执著;旷达乐观3、B(写啼叫声反衬了画面的静谧。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2.“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4.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1.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2.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3.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4.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答案意思对即可)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2.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3.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4.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1.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
此联写远景。
2.“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4.不是。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列出来。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