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充满颠覆欲望的人——访加拿大华裔科学家汤友志-论文

一个充满颠覆欲望的人——访加拿大华裔科学家汤友志-论文

HE PA TRIOTIC OVERSEAS CHINESE 海外赤子T一个充满颠覆欲望的人——访加拿大华裔科学家汤友志■ 本刊特约记者 刘晨曦 与汤友志博士相识很多年,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所以从未想过要采写他。

直到最近,当我在阅读加中两国新能源合作前景的相关研究文章时,多次看到他撰写的文章和观点,对他,以及他所从事的清洁技术和低碳发展有了新兴趣。

我们有过几次交谈,虽然漫无目的,但启发颇深。

生在颠覆的年代 我一直觉得: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中国人,无论从经历、磨难和肩负上说,可以说是1949年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活证。

譬如汤友志就是这群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1959年,汤友志出生在中国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着名教授,母亲在学校图书馆任研究员。

其时正是全中国进入近乎癫狂的“大炼钢铁”、“亩产过万斤”的跃进时代,也是政治意识对科学观的野蛮颠覆。

父母做梦也想不到,汤友志的降临决定了他的未来必须肩负起全面颠覆这种高污染、高能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革命科学观”的使命。

一个肩负改变未来的人,必要先历经磨难。

汤友志这代人生长于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到了启蒙就学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中学适逢“学工学农”,高中毕业再遇上山下乡,他基本上错过了读书和吸纳知识的最佳时光,好在他的父母知道知识的重要,家中不乏藏书,几经浩劫,依旧书香满屋。

“那时我们好像没有很远大的理想,”汤友志回忆往事口气相当的平淡。

“我在农村插队时,因为读书可以打发时间,就找来一些旧的课本自学中学课程,包括学习外语,那时完全没想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在自己的手上。

”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汤友志第一次尝到了颠覆命运的甜头。

那年他凭着多年自学的知识,在广东百万高考大军中成功突围进入高校学习,四年的本科学习眨眼即逝,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广东省环保局工作。

八十年代能进入省级环保局当国家干部的人是命运的宠儿,加上他又是“开放改革”后国家培养的第一代科学技术人员,这“宠儿”绝对是“天之骄子”。

不过,这一切对汤友志来说微不足道。

其时他的眼光已经越过国界,聚焦于世界领先科技领域。

当年他向加拿大多所大学发出留学申请,由于他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大学纷纷向他发出录取通知书和应允提供优厚的奖学金,最终他选择了位于加拿大东海岸哈利法斯(Halifax)的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 ie Univers ity)。

这是1982年的事情,他第二次颠覆了自己的命运。

“我不想做个纯科学家” 以前我们的父辈经常用一句被看作是励志的名言来鼓舞我们:“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假如我们套用这句名言,则是:“不想做科学家的博士不是好博士。

” 我与汤友志面谈时提到这句话,他笑了笑说:“以前我也这么想,但后来我颠覆了这句话,今日我的解读是:只想做科学家的博士未必是好博士。

” 他举李开复为例,问我看过他的《M aking a w orld of diffe re nce》没有,我说这本名为“世界因你不同”的自传在中国卖疯了。

汤博士笑着说:“当年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时,院长海博曼教授告诉他,读823加拿大总理哈珀与汤友志博士亲切握手博士的目的是‘做世界某一个领域的一流’。

这也曾是我踏入加拿大领土之后的理想。

” 按照汤友志的履历,他从1982年到2001年,基本是按照这个理想去奋斗,并取得骄人的一流成就。

在达尔豪斯大学,汤友志的博士导师是加拿大化学协会分析化学奖得主、色谱分析领域固定相方面的专家。

入学伊始,他的导师告诉他:“世界上有上百上千人正在从事分离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你今天取得的进展,或许别人昨天、前天就已取得。

研究要脱颖而出,离不开反向思维。

” 什么是“反向思维”?说白了,就是“颠覆性思维”。

汤友志说,导师这一席话,令他思考至今,依然受益。

像许多开放改革第一代留学生走的路一样,1987年秋,汤友志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转入加拿大环境部做博士后。

1989年之后,他先后在加拿大Concord Envi ronmental ,Bovar Environmental ,Conor Pacific 等环境公司担任项目科学家、高级科学家兼研究组负责人、部门主管等职务。

1999年至2001年,他受聘于加拿大SNC 兰万灵集团公司(SNC-Lavalin )工作,最终职务是多伦多的空气质量首席科学家。

在离开SNC-Lavalin 时,汤友志不但发表了数十份研究论文,也奠定了他在空气质量这个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地位。

同样,1995年在计算机领域里已是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李开复决定到苹果公司担任副总裁,改变李开复走出象牙塔的关键是“苹果”文化。

“世界因你不同”的启迪来源于苹果公司的CEO 乔布斯,因为在苹果公司创办初期,这位奇人在楼顶悬挂上一面巨大的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

2001年,汤友志如李开复般再次颠覆了自己。

他开始思考“世界因你不同”的命题,他第一步要做的是从纯科学研究中走出来,着重于管理和经营。

要作出这个抉择对于一个顶尖科学家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在传统的视角里,这个选择等同离经叛道,等于埋葬辉煌理想。

不过,这对于热衷颠覆自我的汤友志来说却充满诱惑。

他说:“当我决定要向战略科学家方向发展时,我意识到最首要的事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样才能最终改变世界。

” 汤友志改变自己的“这一步”走了7年。

从2001年到2005年,他出任加拿大Jacques Whitford 环境公司空气质量安省营运总监兼环境科学部经理、空气质量和环境工程部经理、公司首席科学家和股东。

2005年,他再转向CH2M HILI 加拿大公司的副总8HE PA TRIOTIC OVERSEAS CHINESE 海外赤子T裁,主要负责大气、环境、健康与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部门。

CH2M HILI总部在美国,是行业内举足轻重的公司,两万多员工分布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世界各地,汤友志说在这间大型公司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里,找到了一个新的进攻点:CT-Clean Technology,清洁技术产业。

在东西方建一座“低碳桥” 老实说,我对汤友志的过去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无论是作为2007年多伦多环境优异奖的获得者,还是作为多伦多大气基金会评选出来的“社区气候行动英雄”(Community Climate Action Heroes),在环保生态领域里,他作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包括华文媒体以及加国主流媒体的采访文字已经相当具份量。

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他现在做什么?以及将来做什么? 我与他再次访谈,还是从他的“颠覆”讲起。

我问他:2001年离开SNC-Lavalin 时有否犹豫呢?毕竟之后的道路更像一个商人,与“科学家”之名似乎格格不入。

汤友志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他反问我:你说怎样才能成就为战略科学家? 没容我回答他的问题,他已迫不及待地开始解释他的理念:“战略”在英文里是strategy,这个词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如今则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含义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从这个定义出发,“战略科学家”是指具有在某个领域里具有高瞻远瞩和统领性的带头人。

一名出色的战略科学家,不但要具有战略和前瞻性的决策能力,还要有组织的系统协调性和有效性。

按照汤友志的讲法,从2001年到2007年,他用了差不多可以攻读两个博士学位的时间,沉到基层去磨练自己的策划和领导能力,这是他实施“颠覆”前的积累。

2007年4月,我想这应该是汤友志人生最彻底的一次颠覆。

这一年他成为加拿大清洁技术风险投资基金(Canadian Clean T ech Fund)合伙人之一,这个“颠覆”的意义不在于他从一名科学家变为老板,也不在于他陆续成为加拿大和中国近十家清洁技术和相关投资公司的董事长、董事、股东和顾问。

“颠覆”最令人慨叹的是他在东西方之间,架设起一座“低碳桥”。

这座“桥”令到加中两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家,在开拓低碳经济技术方面找到最具效益和发展前途的合作点。

这个前景将可以让我们亲睹:世界因他们不同。

讲起“低碳经济”,汤友志眉色舞。

“其实我可以三言两语就讲明低碳经济的重要。

譬如我们都亲历油价高企和气候变暖,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我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在挑战我们的生存观念。

“低碳(Low carbon)的意思是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在这个前提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将成为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次革命性腾飞。

“要实现‘低碳’不是一件难以达到的事情,但不止低碳,还要有经济效益,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和造就新的‘绿领’就业空间,最终目的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就是未来的绿色画图。

” 我一直有个问题比较困惑:“既然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最优化发展的基础,为何今日具有这方面观念的战略科学家总是比象牙塔里的纯科学家要少呢?” 汤友志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显得信心百倍。

“象牙塔里的科学家总在‘谁错了’和‘我对了’之间来回论证,战略科学家则肩负起让世界的发展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的责任。

后者除了是一名科学家,在相应领域内有精深的研究和威望外,更需要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足够的危机处理经验,而这些本领在象牙塔里是修炼不出来的。

”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问汤友志:“颠覆”了多年,你的“桥”在哪里呢?他翻动着手上的iPhone手机说:“你看,在广东的江门,江苏的南京,都有我们建立的清洁技术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建立这些示范区的前瞻意义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孕育了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而新能源是这一革命的突破口。

在今后五年,十年内,谁在这场革命中率先突围,谁就能取得颠覆的话语权,这也正是今日我们所致力的目标。

”(责任编辑 孙 旻)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