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习题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习题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第九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一. 选择题(一)A型题1.氮的负平衡常出现于下列情况A. 长时间饥饿B. 消耗性疾病C. 大面积烧伤D. 大量失血E. 以上都可能2.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A. 合成嘌呤碱B.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C. 合成尿素D. 合成谷氨酰胺E.合成嘧啶碱3.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可以是A. 脑功能障碍B. 肝功能障碍C. 肾功能障碍D. 碱性肥皂水灌肠E.蛋白质摄入过多4.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B. 必需氨基酸的数量C.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D. 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5.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最重要方式是A. 氧化脱氨基B. 联合脱氨基C. 转氨基作用D. 还原脱氨基E.直接脱氨基6.脑中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A. 合成谷氨酰胺B. 合成尿素C. 合成必需氨基酸D. 扩散入血E.合成含氮碱7.儿茶酚胺类物质是由哪一氨基酸代谢转变而来A. 丙氨酸B. 酪氨酸C. 色氨酸D. 甲硫氨酸E.苯丙氨酸8.-酮酸可进入下列代谢途径,错误的是A. 还原氨基化合成非必需氨基酸B. 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C. 转变为糖或酮体D. 转变为脂类物质E.转变为某些必需氨基酸9.测定下列哪一酶活性可以帮助诊断急性肝炎A. NAD+B. ALTC. ASTD. MAOE. FAD10. AST含量最高的器官是A.肝B. 心C. 肾D. 脑E. 肺11.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A.糖和脂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B.脂和蛋白质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C.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D.糖和蛋白质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E.糖、脂和蛋白质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12.蛋白质的哪一营养作用可被糖或脂肪代替A. 构成组织结构的材料B. 维持组织蛋白的更新C. 修补损伤组织D. 氧化供能E. 执行各种特殊功能13. 氮的总平衡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A. 儿童、孕妇B. 健康成年人C. 长时间饥饿D. 康复期病人E. 消耗性疾病14.下列哪一氨基酸不参与蛋白质合成A. 谷氨酰胺B. 半胱氨酸C. 瓜氨酸D. 酪氨酸E. 脯氨酸15. 鸟氨酸循环的亚细胞部位在A. 胞质和微粒体B. 线粒体和内质网C. 微粒体和线粒体D. 内质网和胞质E. 线粒体和胞质16.鸟氨酸循环中第二个NH3来自下列哪一氨基酸直接提供A. 精氨酸B. 天冬氨酸C. 鸟氨酸D. 瓜氨酸E. 谷氨酰胺17.下列有关氨基酸代谢的论述,错误的是A.氨基酸的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B.转氨基作用是所有氨基酸共有的代谢途径C.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是联合脱氨基作用D.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后生成-酮酸和NH3E.氨基酸经脱羧基作用后生成胺类和CO2(二)X型题1. 氨的代谢去路有A. 合成尿素B.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C. 合成谷氨酰胺D. 合成尿酸E. 合成部分必需氨基酸2.将鸟氨酸循环与三羧酸循环联系起来的物质是A. 延胡索酸B. 瓜氨酸C. 鸟氨酸D. 天冬氨酸E. 精氨酸3.肠道中氨基酸的腐败产物可以有A. 吲哚B. 硫化氢C. 胺类D. 酚类E. 氨4.关于联合脱氨基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A. 它可以在全身各组织中进行B. 是产生游离氨的主要方式C. 逆过程可以合成非必需氨基酸D. 不需任何辅酶参与E. 需要消耗能量5. 机体内血氨可以来自A. 肠菌对氨基酸的腐败作用B. 胺类物质的氧化分解C.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D. 肾小管细胞内谷氨酰胺的分解E. 碱性尿时6.参与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有A. 鸟氨酸B. 瓜氨酸C. 精氨酸D. 赖氨酸E. 谷氨酰胺二. 填空题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主要有、、几种方式。

2. 机体内血氨可以来自、和等;3. 血氨代谢去路有、和等。

4. 血氨的运输形式主要有和两种。

5. -酮酸主要有、和三条代谢途径。

6. 儿茶酚胺类包括、和三种物质,它们由酸代谢转变而来。

7. 氮平衡常有、和三种情况。

8. 判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和是否与人体蛋白氨基酸组成相近似。

9.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将营养价值较低的不同蛋白混合食用,可以互相补充所缺少的,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0. 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菌作用下,可产生、、、、和等多种有毒的腐败产物。

11. 肝内联合脱氨基作用是将作用和作用联合起来进行,产生游离和。

三、名词解释1. 氮平衡2. 必需氨基酸3. 联合脱氨基作用4. 转氨基作用5. 鸟氨酸循环四、问答题1.氮平衡有哪三种类型如何根据氮平衡来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2.某一病人的食物含氮量为克,尿和粪中的含氮量为克。

请根据蛋白质的含氮特点,分别计算蛋白质含量。

并判断该病人的氮平衡类型及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

3.何谓蛋白质的腐败作用可产生哪些有毒物质4.氨基酸的脱氨基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5.测定血清ALT有何临床意义为什么6.测定血清AST有何临床意义为什么7.简述肝内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意义。

8.机体内血NH3主要有哪些来源和去路9.试用所学的生化知识解释引起肝昏迷的可能机理。

标准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E2. C3. B4. D5. B6. A7. E8. E9. B 10. B 11. C 12. D 13. B 14. C 15. A 16. B17. B(二)X型题1. A、B、C2. A、D3. A、B、C、D、E4. A、B、C5. A、B、C、D6. A、B、C二.填空题1.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其他脱氨基作用2.氨基酸脱氨基作用胺类物质氧化产氨肠菌腐败作用3. 合成尿素合成其它含氮物在肾脏以NH4+形式排出体外4.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丙氨酸-葡萄糖循环5.还原氨基化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转变成糖或脂类氧化供能6.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或NA)肾上腺素(E或A),酪氨酸或芳香族氨基酸7. 氮总平衡氮正平衡氮负平衡8. 种类数量比例9. 必需氨基酸10. 胺类酚类吲哚硫化氢氨甲烷11.转氨基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氨α-酮酸三.名词解释1.氮平衡——氮平衡是指摄入氮与排出氮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依此可估算体内蛋白质代谢概况。

2.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需要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包括:异亮氨酸、甲硫(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八种。

3.联合脱氨基作用——在肝内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是将转氨基作用和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起来进行,使体内大多数氨基酸的氨基脱掉,生成游离氨和α-酮酸。

4.转氨基作用——是指氨基酸在特异的转氨酶催化下,将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个α-酮酸的酮基位置上,从而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一个新的α-氨基酸,此过程只发生了氨基的转移,而无游离氨产生,故称氨基转移(或转氨基)作用。

5.鸟氨酸循环——首先鸟氨酸与氨及CO2结合生成瓜氨酸,然后瓜氨酸再接受1分子氨生成精氨酸,最后精氨酸水解产生1分子尿素和又重新生成鸟氨酸,后者进入下一轮循环,此循环过程又称为尿素循环。

四.问答题1. 有氮总平衡、氮正平衡和氮负平衡三种类型。

氮总平衡是指摄入氮等于排出氮,反映摄入的蛋白质量基本上能满足体内组织蛋白的更新需要,表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

氮正平衡是指摄入氮大于排出氮,反映摄入的部分蛋白质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而储存在体内,表示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占优势。

氮负平衡是指摄入氮小于排出氮,反映摄入的蛋白质量不足以补充所分解掉的蛋白质,表示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占优势。

2. 食物蛋白质含量(摄入氮) X = 克;尿和粪蛋白质含量(排出氮) X = 克;摄入氮〈排出氮,呈负氮平衡,表示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占优势。

3.一些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大肠下部受肠菌作用而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腐败作用。

腐败作用可产生胺类、酚类、吲哚、硫化氢、氨和甲烷等有毒物质。

4.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主要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等方式。

特点:①氧化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氢和水解脱氨,其中谷氨酸脱氢酶分布广、活性高;②转氨基作用,是指氨基酸在特异的转氨酶催化下,将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个α-酮酸的酮基位置上,从而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一个新的α-氨基酸,此过程只发生了氨基的转移,而无游离氨产生;③联合脱氨基作用是将转氨基作用和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起来进行,使体内大多数氨基酸的氨基脱掉,生成游离氨和α-酮酸。

这是肝和肾等组织内氨基酸脱氨基的重要方式,而在肌肉组织中氨基酸则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途径脱去氨基;5.正常情况下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清中活性很低。

当肝组织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破裂时,可使大量ALT释放入血,使血中ALT活性明显增高。

例如急性肝炎患者血清ALT活性显着增高。

故临床测定血清ALT 活性变化可以帮助诊断急性肝炎。

6.正常情况下AST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血清中活性很低。

当心肌组织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受损、膜破裂时,可使大量AST释放入血,使血中AST活性显着增高。

例如心肌梗塞患者血清AST活性显着增高。

故临床测定血清AST活性变化可以帮助诊断心肌梗塞。

7.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肝、肾等组织内氨基酸脱氨基的重要方式。

全过程是可逆的,其逆过程又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

8.机体内血氨可以来自(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氨,(2)胺类物质氧化产氨,(3)肠道内未吸收氨基酸的腐败作用和肠菌脲酶对尿素的分解产氨等。

机体内血氨的代谢去路(1)部分用于合成一些非必需氨基酸和嘌呤、嘧啶碱等其它含氮物,(2)大部分氨被转运到肝脏合成尿素而解毒,(3)在肾脏,以NH4+形式排出体外。

9.当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大量氨进入脑组织,对神经组织产生毒害,而且在消耗ATP和NADH+H+条件下与谷氨酸及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从而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另一方面大量的α-酮戊二酸消耗,使三羧酸循环不能正常进行,以致能量生成发生障碍。

严重发展,使脑组织能量供不应求,最终导致肝性脑昏迷。

肝性脑昏迷除了由氨中毒引起外,还可能由于假神经递质形成和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