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摘要:确定被评估资产、搜集历史资料并估算重置成本、确定被评估资产的
使用年限、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损耗或贬值、综合分析,计算确定评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是成本法评估资产的一般程序
关键词:含义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一、成本法的基本含义
成本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的重置成本,并扣除其各项贬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从会计学的角度,成本是经济实体为了取得某项资产所遭受的价值牺牲。
从时间上看,这种价值牺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发生的价值牺牲,这被称为原始成本;另一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价值牺牲,被称为重置成本。
从市场的角度看,资产的买方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重新购置或建造该项资产所消耗的现行成本,也就是重置成本。
如果是全新资产,重置成本便会确定资产评估价值的参与数据之一。
如果不是全新资产,那么,还需要从重置成本中扣除各种贬值因素。
这就是成本法的基本思路。
资产评估价值=重置成本—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资产评估价值=重置成本×成新率
二、成本法应用的基本程序
(一)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
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说明能为其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预期收益,这样,用资产的重组成本作为估算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才具有意义,也易为他人理解和接受。
(二)某些情况下需要借助于历史成本
由于成本法主要是采用重组成本来估算资产的价值,因此,一般来讲,成本法与历史成本无关。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采用物价指数法评估资产价值时,则需
要借助历史成本资料。
三、成本法在各项指标的估算
运用成本法评估资产时,可以运用两个计算是来估算资产的价值。
在这两个计算式中,涉及重置成本、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经济性贬值、成新率等指标。
(一)重置成本的估算方法
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以及资料收集情况,重组成本有不同的估算方法。
1、重置核算法
重置核算法也称细节分析法、细节核算法,是利用成本核算的原理,根据重新取得资产所需的费用项目,逐项计算然后累加得到资产的重置成本。
在实际测算中又具体划分为两种类型:购买型和自建型。
购买型资产的重置成本具体是由资产的现行购买价格、运杂费、安装调试费以及其他必要费用构成。
自建型资产的重置成本是根据重新建造资产所需的料、工、费及必要的资金成本和开发者的合理收益等分析和计算出资产的重置成本。
2、物价指数法
物价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根据物价指数估算资产重置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法称为物价指数法。
物价指数法的一半计算公式为:重置成本=被评估资产的账面原值×适用物价变动指数
3、功能成本法
功能成本法是指寻找一个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类似的参照物,根据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推算被评估资产重组成本的一种具体评估方法。
这张评估方法假定资产的功能表现为生产能力,资产的生产能力与构建成本存在一种比例关系,及资产具有的功能越大,其构建成本越大。
确定重组成本的目的并不一定是重置外观相同或类似的资产的成本,而是要重置功能相同或类似的资产的成本,因此,其基本思路不是重置资产,而是重置功能。
(二)实体性贬值的估算
资产的实体性贬值是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导致的资产的物理性能的损耗或下降引起的资产的价值损失。
实质性贬值的估算,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成新率法。
它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被评估资产的实体各主要部位进行技术鉴定,判断被评估资产的成新率,从而估算实体性贬值。
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实体性贬值=重置成本*(1-实体性成新率)
2.使用年限法
使用年限法是利用被评估资产的实际已使用年限与其总使用年限的比值来判断其实体贬值率,进而估测资产的实体性贬值。
(三)功能性贬值的估算
功能性贬值是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的贬值。
通常情况下,功能性贬值的估算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将被评估资产的年运营成本与功能相同但性能更好的新资产的年运营成本进行比较。
计算二者的差别,确定净超额运营成本。
净超额运营成本是超额运营成本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估计被评估资产得剩余寿命。
以适当的折现率将被评估资产在剩余寿命内每年的超额运营成本折现,这些折现值之和就是被评估资产功能性损耗(贬值),计算公式为:
被评估资产功能性贬值=∑(被评估资产年净超额运营成本*折现系数)
此外,功能性贬值的估算还可以通过超额投资成本的估算进行,即超额投资成本可视同为功能性贬值。
计算公式为:
功能性贬值=复原重置成本-更新重置成本
(四)经济性贬值的估算
经济性贬值是指由于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贬值。
客观环境的变化比较多,例如,红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都是可能造成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利用率下降、资产闲置、资产的运营收益减少等,从而导致资产贬值。
评估人员首先要判断分析被评估资产是否存在经济性贬值,如认为确实存在经济性贬值,则可以估算资产的经济性贬值。
经济性贬值可以利用相对数及经济性贬值率和绝对数即经济性贬值额两种方式加以表示。
1、经济性贬值率
经济性贬值率=100%*[1-(资产预计可被使用生产能力/资产原设计使用能力)x
式中X为生产规模效益指数。
当存在经济性贬值时,其指数应小于1,具体取值应视情况而定。
2、经济性贬值额
经济性贬值额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公式计算:
经济性贬值额=重置成本×经济性贬值
注:这个公式在估算重组成本时未反映经济性贬值的情况下使用。
如确定重组成本时已经考虑了经济性贬值,则这个公式就不再适用。
或:经济性贬值额=∑被评估资产年收益损失额×(1—所得税率)×折现系数
在评估实践中,要比较准确地直接计算资产的经济性贬值额,通常比较困难,因此通过估算经济性贬值额比较为可行性。
(五)成新率估算
1、成新率的基本概念
成新率是反映评估对象的现行价值与其全新状态下重置成本之间的关系的比率。
它是综合考虑了资产的有形消耗和无形消耗以后的比率。
2、成新率的估算方法
成新率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有评估人员对被评估资产进行现场察看,按照有关规定或标准,综合考虑各种贬值因素,从而判定背评估资产成新率的一种方法。
在分析估算中,要充分注意资产的设计、制造、实际使用、维修、大修里改造等情况,以及设计使用年限、物理寿命、现有性能、运行状态和技术进步等因素。
鉴于观察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观察法最好与其他评估方法结合。
(2)使用年限法
使用年限法是根据资产与使用年限有关的指标来确定成新率的一种评估方法,公式为:成新率=预计尚可使用年限÷(预计尚可可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 公式中预计尚可使用年限是综合考虑了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后预计的资产可继续使用年限,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维护保养情况、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有关政策方面的法律法规或类似的限制等因素加以综合确定
四、总结
(一)成本法评估资产的优点是:
比较充分的考虑了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更趋于公平合理。
适用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
在不易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以广泛地运用。
有利于企业资产的保值。
(二)成本法评估资产的缺点是:
工作量较大。
它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
经济性贬值不易全面准确计算
参考文献:
[1]刘玉平编.资产评估.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
[2]潘学模.资产评估学.成都.西南大学财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