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一、“儿童的语文”,我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自2014年春我生病以来,一直在梳理我的语文教学。
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叫“不忘初心”。
2015年,徐州市鼓楼区教体局的领导到南京,邀请江苏省著名的教育专家陆志平、朱家珑等,一起研讨我的语文教学。
陆志平先生说:“依我看,于永正的语文教学就是五个字:‘儿童的语文。
’”此语一出,大家一致赞同。
这个表述准确、贴切,有画面感。
大家一听到“儿童的语文”,一定会想到我,想到我的语文教学,想到我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我的装猫变狗,我的朗读,我的表达(口头的和书面的)训练,我的表情,我怎样对待儿童,等等。
所以我认为,“儿童的语文”的确是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张名片。
早在1992年,江苏省教委周德藩主任就说:“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小学语文不但姓“语”,还姓“小”。
“小”的内涵很丰富。
张庆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把我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其中“重情趣”“重积累”“重习惯”,都是“儿童的语文”的重要体现。
张庆先生还说:“学生之所以喜欢上于老师的课,原因之一是他能装猫变狗,装什么像什么。
”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说:“于永正蹲下来看学生,他和学生相似,所以他成功了。
”老师要和学生相似,如果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那样就错了,也是不可能的。
我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相似,所以我说的话他们能听懂,我的表情他们乐意接受,我的教学方法他们喜欢。
袁浩先生说:“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
”这样的“使者”,容易被孩子接受。
一个老师怎么能让孩子接受、喜欢,这是一门学问。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一进入教室能很快和学生融为一体,不多见。
于老师很有亲和力。
”专家们的话,就是对“儿童的语文”的诠释。
二、“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儿童的语文”的目标定位每一个学段,语文教学目标都有所侧重。
把握不好,就要走弯路,要么压抑儿童的成长,要么摧残儿童的成长。
“儿童的语文”教什么呢?张庆老师说,就是七个字: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
但重中之重,是写字、读书和背诵。
我们教的是儿童,6到12岁的孩子。
“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积累的语文。
曾国藩的儿子跟着私塾先生上学,上了一段时间,先生说:“你儿子很优秀,背了大量的东西,可以练习写作了。
”曾国藩说:“慢,等他积累多了,书读多了,背的东西多了,需要表达的时候,他会写的,先生不要着急,不要担心,现在还要继续读、背。
”背诵东西多的人,厚积而薄发,不会写东西只是不到时候而已。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两大问题:1. 不到位写字教学不到位,朗读不到位,阅读量、背诵量不到位,甚至是差远了。
所以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学生不能光读一本语文书。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背诵的28条好处》,其中有这样两条:其一,“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在中国。
这个方法叫死记硬背”。
周振甫老先生也说过:“学语文就要死记硬背。
”无论学什么语言都要背诵,背诵使人受益匪浅。
其二,“‘死记硬背’是创造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死去’,才能‘活来’”。
这话说得多深刻!我们国家有几个人获过诺贝尔奖?教育出问题了,语文的根基太浅薄了。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叶老说,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为了培养语感。
语感哪里来?《背诵的28条好处》一文还有一条:“语感,等于朗读和背诵的遍数。
”各位老师记住,要让孩子朗读!读出声音来,这不但容易记住,而且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
可惜,我们好多老师都没这样做。
写字教学更不到位。
现在有多少学生能写好字?不多。
每每看到中学生、大学生写的字像狗尾巴圈似的,我都有一种负罪感,失职了。
清华大学有一位“学霸”告诫小学生:“从小要好好练字,一手漂亮、规范的书写不仅能让卷面整洁,还能加快书写速度,在考试中取得优势。
”这位大学生只是从考试这个角度上说的。
其实,写字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的一张名片。
该到位的不到位,就压抑了儿童的成长,使他们“发育不良”。
儿童如果不能背诵大量古诗文,不能写一手好字,成长的“根”就不会粗壮,就很难成长为“参天大树”!2. 越位小学语文教学中越位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首先,阅读要求越位了,让孩子受罪。
考试卷中的阅读题,练习册上的阅读题,很多都深奥莫测,连老师都不会答,批阅试卷的时候常常争论起来,众说纷纭。
实际工作、生活中,谁读书的时候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那是吃饱撑的,没事找事。
人在阅读中的感悟是不一样的,都是在心里的。
学问家可能会圈圈点点,加点批注什么的,儿童的阅读还没到那个份儿。
我建议不考阅读,因为太不好把握了。
不要把儿童当大人,勉为其难。
如果要考,可以简单点儿,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人,这个人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对儿童来说,读懂大意就可以了。
写人,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写事,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足矣!“儿童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不要走偏。
写作教学文学化倾向严重,也越位了。
儿童的作文只有两条要求,一是“文从字顺”,二是“内容比较具体”。
不管字数多少,通顺是最要紧的。
话要说清楚、说明白,该具体的要具体,否则别人就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不到位”会导致儿童“发育不良”,“越位”则是拔苗助长,是对儿童的摧残!学生够不着的桃子,硬让学生去够,桃子没够着,倒把学生搞得筋疲力尽,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我13岁小学毕业,在农村长大。
我觉得我13岁以前傻乎乎的,似乎什么都不懂。
我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对书法、阅读、作文有了兴趣,还对绘画、京戏产生了兴趣,初步养成了读写的习惯。
习惯是可以带走的,兴趣是可以享用终身的。
更重要的是我有了读写的习惯,虽然重病在身,仍在不断思考,每有所悟,就写下来。
这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感谢我的中学老师。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说:“学习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而是能带得走的能力。
”这句话我铭记在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越位”,愿望是好的,却脱离了绝大多数儿童的实际。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儿童的“超常”表现,而对广大儿童产生误判。
俗话说得好:“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
”“儿童的语文”目标定位要拿准!“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背诵的语文,是读书的语文,是练字的语文,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语文!这几件事做好了,家长感谢我们,中学老师感谢我们,学生一辈子都要感谢我们!三、“跟我读”,“儿童的语文”的教学方法一天,读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拿着作文草稿对我说:“爷爷,你看我作文写得怎么样?”我读过后说:“内容不错,写得很好。
但是有几个字写得不规范,比如说‘田地’的‘田’,这个字不能写成正方形,写成正方形叫仿宋体。
写的上宽下窄,叫楷书。
我们要写楷书。
”我边讲边示范。
接着,我还讲了其他几个字,同样是边讲边书写。
话音一落,不光外孙女照着我的字练起来,连上三年级的小孙女也跟着练,有的字还写了五六遍,乐此不疲。
还有一天晚上,我的小孙女拿着一篇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找我,说:“爷爷,老师让我把课文朗读三遍,我读完了,请你给我签字。
”我说:“我没听呀!再朗读一遍给我听听,只读一遍。
”她死活不愿意。
我说:“这样吧,爷爷读一遍给你听,好不好?”“那好吧。
”我就绘声绘色读了一遍。
我一读完,她就大声说:“爷爷,让我读一遍给你听!”她读得还真有模有样!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我再示范,她再模仿。
读完一遍,她说:“不行,爷爷,我再读一遍给你听。
”于是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她的积极性哪儿来的?我的示范启发了她,她知道该怎么读了,兴趣就来了。
这两个小故事同样告诉我们,怎样教儿童学语文?示范。
儿童怎么学语文?模仿。
理科是懂不懂的问题,文科是会不会的问题。
理科懂了才能做,而文科不需要懂,老祖宗规定这个字读什么音就读什么音,老祖宗说这个字怎么写就怎么写,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写就行了。
朗读、背诵、造句、说话、习作都要示范。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例文,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怎样表达。
只要仔细读,出声地读,做到字字入目,连标点符号都入目,每本书都会成为我们的语文老师。
说话也要示范吗?当然要了。
举个例子。
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一株紫丁香》。
读完这首诗,我问: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吗?这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有点难,半天没有人举手。
我心里早有准备,就说:“什么叫一句话呢?两种情况,第一,谁,干什么;第二呢,什么,怎么样。
这首诗写的是谁、干什么。
”小朋友说:“这首诗是写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
”“什么时候栽的?”“一天晚上,有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
”“怎么栽的?”“悄悄地栽的。
”“请连起来说说。
”“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悄悄地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
”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怎样把一句话说完整。
教儿童说完整的话,是要教、要训练的!这个范句是在我心里的。
如果我心中无数,怎么去引导呀?那么,学生怎么学呢?模仿。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有人请教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先生怎么教语文。
王教授说:“跟我读。
”大学生都要跟老师读,何况小学生呢。
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如此而已。
不仅仅是朗读,写字、造句、习作、说话都要模仿。
我最想强调的是朗读。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余应元说:“朗读法是教语言的根本之法。
”我特别重视朗读。
周一贯先生听了我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第一次抱母亲》,说:“听了于永正的朗读,至少可以少讲三分之一。
”如果我朗读得更好一点,是不是可以少讲三分之二?袁微子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以读代讲。
”其实,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可以以读代讲的,只要朗读到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即可。
“儿童的语文”,就是朗读的语文,熟读成诵的语文。
古人教儿童就是吟诵,有腔无调。
儿童学语文,哼出腔儿来容易记忆,默读记不住。
朗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方法和学习语文的方法。
还有一位清华的“学霸”说:“语文和英语的学习,最笨却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
”《小学教学》副主编杨清莲先生的女儿,小学、初中英语都不好,到了高中才好了。
怎么好的?高中英语老师给学生好多英语书(原著),叫他们读,一本一本地朗读。
好多本书朗读下来,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英语水平一下子就上去了。
犹太教育很发达,很先进,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
没有记忆的学习是空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等于狗熊掰棒子。
犹太人强调的是“反复朗读”。
这个方法最简单、省事,却最有效。
四、“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儿童的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儿童的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游戏化的(包括活动)、生活化的、情趣化的。
游戏化、生活化、情趣化,这三者是融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