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思考

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思考

区域经济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思考马卫寰杨增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2)【摘要】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对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分析了制约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促进河南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一、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一)民营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河南省民营经济的年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速,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速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在河南GDP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70%,撑起了河南经济的“半壁江山”。

此外,河南民营企业投资增长迅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比2008年增长33.21%,2009年民营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是36.78%。

民营企业在纳税和增加人口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河南省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人数也大幅增加,2009年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比2005年增长26.91%,2009年私营企业从业人数比2005年增长106%。

2009年河南就业人数中,国有单位吸收380.6万人,集体单位吸收49.0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吸纳就业人员达到615.9万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最大平台,有效促进了民生改善。

(二)民营经济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6月,河南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已经突破2万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突破5000亿元,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到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结构渐趋合理的新阶段。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总体上也显著增长,河南2005年个体工商户128.8万户,2009年个体工商户达到158.0万户,个体工商户数比2005年增长22.67%;全省私营企业2005年13.3万户业,2009年达到26.1万户,全省私营企业户数比2005年增长96.24%。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民营经济产业分布日趋多元化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民营经济产业分布日趋多元化,已逐步涉及国民经济的大多数行业。

在2006~2009年期间,从各行业民营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民营经济保持在30%以上,第二产业民营经济保持在60%以上,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保持在50%以上。

河南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已大大拓宽,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

现在,河南民营企业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等高层次发展。

全省已经认定的高科技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2/3以上,在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

(四)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差距虽然,民营经济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河南省最具活力、最具潜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但是,就目前民营企业整体而言,河南省民营企业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在入选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9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有123家超过1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200亿元的企业有51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也有77家,而河南只有8家企业上榜,其中天瑞集团以106亿元的营业收入仅位列第112名。

二、制约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制约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地内部控制在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因为体制、传统等各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也暴露出自身一些先天的不足,这主要是民营企业家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家管理观念落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由此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欠缺。

目前家族治理仍是河南大部分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最重要的特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基本上是由家族成员组成,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很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这种内部控制的欠缺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在实践中,大多数民营企业往往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起家的,很多民营企业深陷于核心竞争力的模糊概念之争中,没有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识别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没有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许多民营企业不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的变化,盲目推行不切实际、贪大求全的多元化战略。

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河南花园集团就是从餐饮业起家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当餐饮业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花园集团开始了不可停驻的兼并之旅,最终,花园集团的这种没有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竞争战略,导致了整个集团的崩溃。

另外,部分河南民营企业也缺乏企业文化和合作精神,有些民营企业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在企业内部并未形成共识,只是形式上的而已,而这些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58企业导报2011年第6期(三)缺乏灵活的人才机制,人才难留很多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导致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的贬值,特别是在中小民营企业更为严重。

任人唯亲是民营企业选人和用人机制的一个最大特点,这种企业的管理岗位主要被家族成员占据,家族成员在企业内部得到更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收益,而非家族成员却很少得到重用,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弱化了企业的激励机制。

由于缺乏职业安全感,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民营企业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

另外,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也大都存在着短期行为,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由于受企业财力、人力的客观限制,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严格的培训规划和制度,不能对员工有效地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和技能普遍较低,难以达到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素质要求。

(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入围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中有320家企业拥有自主发明专利,占入围2010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的64%;有210家企业被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入围2010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的42%,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现在河南多数民营企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普遍不强,生存发展主要靠物质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

河南比较优秀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中具备研发中心或属于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仅22家,占22%,民营企业因为规模小,自身缺乏技术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和知名品牌,也就难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一)强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很多民营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内部控制的问题,导致规模的企业也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垮台。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其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彻底抛弃家族式管理模式,立足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尤其是企业家应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意识,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保证内部控度的有效执行。

民营企业只有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从凭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使经营管理科学化。

(二)加强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它是在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文化氛围,以及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凡成功的企业,必有令人称道的企业文化。

一个具有激励特性的、优良企业文化的企业能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在不断追求卓越中发展、壮大。

因此,民营企业应重视文化建设,在强调品牌战略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品牌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精神进行整合,激发员工的热情,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等方面的功能。

(三)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只有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上具有长期积累的特殊能力,才能不断扩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于科技创新的名牌产品给予奖励,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要提高创新意识,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数量和比例。

例如,微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曾高达20%以上。

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新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提高人才意识,完善薪酬制度,重视人才培训企业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人才的流失,民营企业应重视人才,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来留住人才。

薪酬福利作为物质激励是一个企业对外对内吸引力的最直接原因,也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工具。

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制定一套适应企业特点,以强化竞争性为目的的灵活薪酬制度。

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

另外,民营企业还应重视核心人才的培训与开发。

例如“康师傅”提出“成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实施以对员工个人的知识承诺为中心的人才战略,不惜巨资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通过员工能力的提高也培育了自身一流的组织架构。

因此,民营企业应形成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真正把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

参考文献[1]丁高博.提高河南民营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趋向研究.企业技术开发[J].2010(9)[2]李红艳.河南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2009(1)[3]林善浪,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3自主创新与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焦锦淼.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注:本文系河南省规划办调研项目:基于企业成长的河南民营经济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2010FJJ028)。

区域经济159企业导报2011年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