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训练十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专题训练十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专题训练十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精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审美活动,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考查对文学形象的鉴赏,一般采用散文、小说等文体形式。

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

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考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⑪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⑫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⑬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⑪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⑫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⑬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⑭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⑮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解题思路和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必须首先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

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

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语言背景。

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的把握形象。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解题时应该注意把握。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来分析。

精典例题:例①: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吃苦是一种资本①吃苦,是一种资本。

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乎,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鲜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游中看过的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

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

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⑦。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

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

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

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记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

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1 1.“吃苦是一种资本”,文中与“资本”的含义相近的一个词是。

2.第⑨节中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什么?(可引用文中语句回答)3.“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写在下面。

(50字以内)4.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解析:第4题是测试品味语言特色的能力。

答题时,先通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中心内容。

接着捕捉筛选信息,可意识到“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这句话富有哲理。

然后联系文章中心,赏析这句话,可明确: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阐明深刻的人生道理。

舒适安逸的生活,虽然能让人心宽体胖,但使人堕落,丧失进取心。

比喻贴切,对照鲜明。

其他题答案:1.养分2.“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3.略(所举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内容要体现“折磨人”、“锻炼人”两方面,语言要符事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

) 例②阅读《枯枝与鲜花》,回答l-4题:枯枝与鲜花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他们原本就是浑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⑪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⑫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2.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3.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和的写法,表达丁对枯树和柔藤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解析:第3题中的第2个空是考查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扣住第⑥段,仔细品味这两句话,将“枯枝傲然地挺立着”和牵牛花“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对照起来揣摩,就会明白其写法。

参考答案:1.⑪落叶时节繁花满枝。

⑫枯树与牵牛花(柔藤)复活。

2.枯树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枯树头顶,结果它们复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地一起。

3.拟人;对比;相互依存、互相帮助。

4.人生只有彼此信赖、宽容、帮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

(从原文出发,合理即可)巩固练习: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一)柏树“锦官城外柏森森”是老杜的名句。

(甲)说起柏,尤其是参天的古柏,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乙)除了“丞相祠堂”的黄帝陵、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几乎所有庄严的场所都有森森的古柏在肃立。

(丙)柏在我国似乎一直是人们所礼赞的树木。

(丁)柏,南北半球均有出产。

柏科共22属,约150种。

我国产9属,40余种。

常见的除柏,还有侧柏、刺柏和桧等。

柏的英文名(Cypres)可能源自“塞浦路斯”。

因为这地中海的岛国自古就以产柏著称。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摩尔人时代,柏便种来环绕宫殿。

至今罗马人仍爱用柏来装点他们的别墅。

柏树提供的木材,在欧洲是珍贵的木料。

君士坦丁堡的城门,是柏木做的,它经历11个世纪,直到1453年才在战争中损坏。

罗马的圣彼得教堂的大门,也经历了同样长久的岁月,直到教皇优哉内亚四世换用铜门时,上千年前的柏木门仍毫无损伤。

亚历山大帝王的战舰及幼发拉底河上的木桥,据传说,都是柏木建造的。

柏木如此的经久耐用,以致在欧洲,它是不朽的象征。

雅典人在安葬他们的英雄时,用的是柏木棺材。

这样做,似有双重意义:他们希望英雄像柏木那样不朽。

柏木不怕虫咬,欧洲人十分重视柏木衣箱。

英国南肯星顿博物馆藏有一柏木箱,据说有六七百年历史。

柏木因有弹力,还是制造乐器(竖琴和管乐器)的理想材料。

柏在我国的身份,除了与西方相同或类似的那些外,有一点很大不同,就是我国的知识分子一直用它来比拟忠贞。

魏征在《柏树赋》中便有“高节未彰,贞心谁识”的诗句,元稹也有过“树罕贞心柏’’的诗句。

杜甫多次吟咏丞相祠堂的柏,他也许是用它来颂扬诸葛丞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汉代御史的公署被人们称之为柏台、柏府、柏署,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指廉政公署。

柏木囚较珍贵,在我国很少用作建筑材料。

汉武帝元鼎二年,用香柏为梁,在长安造了一台,称为柏梁台。

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三辅旧事》)。

每首诗限定每人一句,每句用韵,句句要有独立的内容,后世称为“柏梁体”的这种联句方式便是由此而来。

1.“如杭州岳坟的‘精忠柏’,铭志着中国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尊敬和景仰”,这句话应放在第一段的处(填写在甲、乙、丙、丁中的一处)。

2.第4段说明柏树具有的特点;第5段说明柏树具有的特点;第7段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是为了说明。

3.文中为什么用加点的“据说”“也许”等推测性的词语?4.第4段中—这样做,似有双重意义”,这“双重意义”是指:①②5.文中提及杜甫、诸葛亮、岳飞、魏征、汉武帝等人物,请按朝代由远到近的顺序给他们正确排列。

6.“锦官城外柏森森”是杜甫的律诗《蜀相》中的一句,以下是按原诗的顺序剩余的七句,那么,文中出现的这一句应是原诗的第几句?①蜀相祠堂何处寻②映阶碧草自春色③隔叶黄鹂空好昔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两朝开济老臣心⑥出师未捷身先死⑦常使英雄泪满襟(二)故宫为何用红墙黄瓦①故宫及其他封建帝王宫殿,为什么绝大多数建筑都用红墙黄瓦?难道这里面有什么讲究?②黄色,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正色,它在五行(火水木金土)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

华夏民族世代息居黄土高原,对供给他们衣食住行的黄土大地,有一种特别崇仰而依恋的感情,黄土之色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独尊的崇奉。

因此,黄色象征着尊贵。

据宋人王懋《野客丛书》中“禁用黄”一节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可见,最晚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任何人都不许在服饰上使用。

到宋代,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琉璃瓦顶。

至明、清两代,更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殿、陵墓及奉旨兴建的坛庙等,才准使用黄琉璃瓦,其他建筑一概不得擅用,否则即是“犯上”,要处极刑。

③红色,在我国历来被视为一种表示美满、喜庆的色彩,富有庄严、幸福、富贵的寓意。

据说早在十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就喜欢用红色来装饰自己的住处。

为显示帝王的尊贵富有,从周代始,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红色,并一直延传下来。

④故宫是封建最高统治者居住之所,必须处处显示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因而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红墙黄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