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系统管理制度

控制系统管理制度

控制系统管理制度
XX发布XXX实施
前言
为加强公司控制系统管理规范,提升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性,特制定本制度。

本文件由设备动力部提出。

本文件由设备动力部归口。

主要起草单位:设备动力部
本文件起草人:
本文件审核人:
批准人:
本标准于XXX首次发布。

控制系统管理制度
1、目的
控制系统是公司生产的核心电仪设备,为规范控制系统管理,对系统的巡检、点检、维护和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明确。

对控制系统的备件储备、程序修改、现场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内容明确要求。

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系统管理,做好生产服务工作。

2、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XXX有限公司控制系统的基本管理要求,适用于XXX各生产厂(部)控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3、术语和定义
3.1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指含有控制器、I/O模块和操作界面的各品牌控制设备,分为DCS和PLC系统,包括控制柜、辅助柜、UPS电源、操作员站等设备。

3.1.1 DCS系统:指使用控制器控制非单一成套设备的控制系统。

3.1.2 PLC系统:指使用控制器控制单体设备或独立成套设备的控制系统。

3.2 控制系统的管理
3.2.1 现场管理:指对控制系统的工作环境的管理。

3.2.2 运行状态:指控制系统的运行指示和各运行部件的状态,包括主体设备和辅助设备。

3.2.3 运行管理:指对控制系统的点检、维护、检查的各项计划、记录和文件的管理。

4、职责
4.1 设备动力部职责
4.1.1负责本制度的起草、解释、宣贯、定期检查并归口管理。

4.1.2组织不定期检查各厂(中心)的控制系统管理情况。

4.1.3协助各厂(中心)对控制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备份和日常管理工作。

4.2 各厂(中心)职责
4.2.1可依据本制度制定本单位的控制系统管理办法或参照本制度执行。

4.2.2应每年至少一次集中分析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及隐患,结合应用情况提出改造升级方案并组织实施。

4.2.3组织培训、提高控制系统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提升。

4.2.4做好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备份操作。

5、管理要求
5.1 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包括控制系统所在的房间、箱柜等的辅助系统安全运行的设备设施的状态。

包括卫生灰尘清理、安全设备设施及各种防护措施等。

5.1.1控制系统箱柜及房间应有明确责任人,有责任区分的界限应明确划分。

5.1.2卫生:地面、墙面、柜体应无杂物、无死角,无积灰。

柜内元件应无杂物,无积灰或有清理计划。

5.1.3消防:灭火器配置符合规范,有检查和记录,无失效情况。

5.1.4安全:包括地面和柜内无容易造成人员机械伤害的突出部件和部位,巡检路线及工作立足点无孔洞或易跌落地板;柜体和柜内元件需接地的部位,其接地状态保持完好。

5.1.5防护:防灰尘,房屋有明显进灰尘口的应进行防护,柜体进灰明显的应有效的进行防护(含柜底孔洞封堵);防鼠虫飞鸟,房屋有通风口的必须有防飞鸟措施,未与配电室共用防鼠措施的需有单独防鼠驱鼠措施;防高温,室内设备运行温度气温高过35度的需增加空调、风机、或防日晒等降温设施且保证措施有效;防汛,未与配电室共用防汛措施且有进水风险的需有单独的防汛措施且保证有效;防振,柜体有效的防止振动。

5.1.6标识:柜体前后应有明确标识,柜内开关必须有明确标识,柜内元件、端子排及接线端子应有明确标识。

5.2 运行状态
运行状态指控制系统各硬件的工作状态。

包括各部件的指标,各部件的位置、温度、声音等工作状态。

5.2.1运行指示:柜面和操作界面中的异常指示或柜内元件的不正常状态(包括熔断器的动作)要有记录和处置计划。

5.2.2 主设备状态:工程师站、操作员站、控制系统的电源、控制器、模块、及功能元件(通讯、交换机、光纤盒、UPS系统等)及其线缆应处于工作状态,线路连接紧固、整齐、美观和规范(包括接地牢靠和PE、TE区分使用)。

5.3.3 辅助设备状态:线缆的敷设固定设施、柜内通风设施,柜内照明设施,柜内外元件的功能标识,柜体及门锁、操作站用插排、操作台等处于完好、有效、整洁、规范状态。

5.3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指对控制系统的管理策略。

包括对执行过程、执行质量的保障措施,包括运行分析,风险防控。

包括备件管理、点检管理、维护管理、应急管理等。

5.3.1 设备档案管理:控制系统应有设备档案并单独放置。

设备档案可以包括说明书、维护手册,接线图纸、变量表和备份程序等,接线图纸中需要有通讯网络图,网络图中有明确的每个节点的地址、功能等通讯参数。

图纸和变量表要现场有存放。

5.3.2备件管理:应有明确齐备的备件清单,清单中应明确存放管理。

控制系统备件应验证可用性,需程序下载的需进行下载后再存放,需验证功能的在验证功能正常后再进行存放管理。

其中UPS电池备件到厂后应测量内阻并做好记录,如果长时间未使用的电池每三个月必须进行一次放电和充电。

5.3.3 巡检与点检管理:按时巡检,对巡检中的异常情况能检查出并有记录,按时点检并填写记录,对异常情况有记录有分析,对重大隐患有分析、方案并向设备动力部报备。

5.3.4 维护管理包括程序修改管理、备份管理和专业试验:
1)程序修改应有明确的权限,程序修改人必须有基本专业资质且经厂级认可授权,各厂部应对有资质修改程序人员建立清单和档案,人员资质变更时及时修改档案。

多人有修改权限时应明确修改优先级或修改时的沟通联络机制,程序修改后必须有备份和记录(记录中应详细记录修改内容和备份程序名称),工程师站必须加设密码,密码格式按照公司办公系统密码要求。

密码口令只交于厂级认可的程序修改人员,密码每6月底和12月底进行一次更换,如因程序修改人资质被取消则临时更换密码。

2)备份执行修改后备份和定期备份。

修改后程序修改人进行双备份(即在不同盘下同时备份),每6月底和12月底执行一次定期备份,本次备份执行工程师站、厂部和设备动力部三处备份。

备份内容包括DCS 系统程序和通讯节点控制器的程序(PLC和触摸屏)。

5.3.5专业试验包括UPS试验、冗余试验和接地电阻实验。

1)UPS放电试验和电池检测试验按照每季度一次执行(可根据生产条件调整),试验应避免造成系统停电,试验记录要记录放电电流、负载和持续时长。

2)冗余试验建议每年一次(可根据生产情况调整),包括控制器冗余试验、节点模块冗余试验和网络冗余试验,应选择适当时机试验,避免造成系统功能影响。

试验需有记录,存在不能冗余故障的情况必须有记录和处理措施。

3)接地电阻试验每年春季测试一次,对电气地和仪表地分别测量,对测量数据有记录,对异常情况要有处理。

5.3.6应急管理:应有明确的控制系统故障检查汇报流程和处理机制,应有应急备件的定点存放或现场存放,且有高效的取用渠道。

应有明确的常见故障确认处理措施,在专业人员到场前通过电话进行确认和指导能尽快的使系统进入到安全状态或恢复故障。

6、问题及考核
6.1 各厂(中心)及车间应依据本制度或各自管理细则对控制系统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巡检、点检执行过程及质量),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典型问题或影响生产运行的应报设备动力部备案。

6.3设备动力部专业检查人员对管理文件、过程文件和管理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对出现管理文件不完善、过程文件造假或无效及管理效果存在明显不足情况的生产厂部(中心)提出考核0.1分~0.5分。

7、附则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设备动力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