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朗读的技巧,熟读体味情感。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
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资料简介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
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三、《醉花阴》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独自初步感受一下词的意蕴。
1、学生自读(2分钟)大家自由朗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预设答:语调低沉缓慢,感情哀伤等)哪位同学乐意为我们朗诵一下?2、学生代表范读(2个同学)每一位同学读完后,请同学们作评价。
老师再做点评。
3、写作背景我们要掌握一首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可以通过诗词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因为是重阳节的作品,后来黄升(宋)在《花庵词选》中题为《醉花阴·九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
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4、教师范读5、学生齐读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1、意象与情感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
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
(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
适当点拨)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
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
“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
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
(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
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
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黄花:菊花,有高洁、隐逸的象征,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赏菊是重阳的习俗,然而,一个人孤独赏菊时,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会愁上加愁。
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白居易“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陪伴的重阳节,菊花,终究是伤感之花。
而李清照词的黄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黄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2、时间词、重点词与情感(提示:凉、透、瘦)这种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愁,还在特殊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的浓烈!重阳节,独自一人赏菊,怎么能不觉得时间漫长、日子乏味呢?!愁,涌上心头。
这样的“愁”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凉、透、瘦)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
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的无奈之情。
“瘦”,有这样的诗句:“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态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笔,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谓巧夺天工。
李清照在自己的词中多次写到相思成愁、因愁而“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因这出名的诗句被称为“李三瘦”。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写相思瘦的诗句不胜枚举,大家能想起哪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温庭筠“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南空子》),王实甫“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西厢记》),他们写的“相思瘦”功力不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词,“愁”是感情基调,词人在词中是通过这些体现的:意象:薄雾、浓云、酒、东篱、暗香、黄花、西风时间词:永昼、佳节、重阳、半夜、黄昏后重点词:凉、透、瘦这也算是鉴赏诗词感情的一种方法。
五、《醉花阴》整体情感感悟通过感悟意象,解析关键词语对“愁”的助兴作用,我们把视野投放在整首词中,去感悟一个整体环境中,词人整体的“愁”。
薄雾淡淡、云霭浓浓的阴天,正是重阳佳节,让我觉得心中格外惆怅,根本无法打发这样的无聊时光啊,我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兽中不但焚烧消减的瑞脑,百无聊赖度日如年。
去赏菊吧,虽然很烦闷,但是这样的重阳习俗,我还是要耐着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黄昏后才回到房里。
西风萧瑟,不断地挑动着门帘,如此凄凉,不要说离别不苦啊,我简直比菊圃里的黄花还要瘦削,还要憔悴。
许许多多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凉的环境,这样特定的环境塑造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相思成愁、憔悴瘦削的女子。
如此惹人怜惜。
(齐读)通过深入感悟之后,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忧伤而优美的词,《醉花阴》。
六、探究赏析(讨论)你最喜欢《醉花阴》的哪一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钟时间。
然后请同学起来发表观点。
加以评价。
2个人。
)预设:如果学生提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他赏析完后,教师补充:《嫏嬛记》的故事,“只三句绝佳”,是千古名句。
七、作业《醉花阴》塑造了一个在重阳佳节独自赏菊、相思成愁的女子形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首词的内容改写成散文片段。
八、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解读意象的方式,仿佛遇见一个在闺阁中思念丈夫、度日如年的女子,感悟她从内而外绵长浓厚的相思之愁,让我们对李清照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后时间多积累一些李清照的“愁”的诗句,同学互相交流。
背熟《醉花阴》。
这节课上到这,谢谢大家!陈英燕2012.05.23(“青蓝杯”)分享:14喜欢赠金笔浅论李清照的词[内容提要]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不同时期生活状态对其词作的影响。
主要论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感情厚笃,意趣相投,这种两情相悦、刻骨相思的夫妻之情深深影响了李清照词作的内容,赵明诚给李清照的情感体验成为她闺情词的创作的土壤;“靖康之变”打破李清照原来的生存状态,生活动荡不安,她从个人感受的角度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之痛成为李清照人生中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精于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亲身体验。
既然李清照的词与她的生平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及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便可更深刻地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在其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一)婚前:幸福美好的生活,多情浪漫的情怀李清照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有着优越的家庭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
李格非博学多才、文思敏捷,他下笔尚“诚”,提出“诚著”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求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如肺腑出”。
②李清照的母亲也善文工词,颇有文化素养。
李格非夫妇思想开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他们带领小清照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浏览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使小清照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
自小聪明过人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历城度过,五六岁后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因此,李清照早年人生得意,生活安定幸福,其词作也相应受其生活状态影响,词中人物形象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 ,感情热烈。
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游东京、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她在早年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在这首小令中真实地描述了她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
在宋朝礼学鼎盛的阶段,封建礼教对女子诸多束缚的时期,我们从她身上却根本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她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由此其家庭开明程度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词人这种与一般的封建大家闺秀所不同的生存状态,才让她比别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与特殊的生活体验,使她信手拈来某一生活场景入词也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健康明快的色彩。
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被融入词中,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
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地成长着,令人真实地感受到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