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交通大学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本

重庆交通大学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本

重庆交通大学野外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本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学院:专业:班级:20XX级1班姓名:学号:20XX年X月目录一、实习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长江沿江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江水文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嘉陵江水文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床地貌相关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长江沿江路线见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南温泉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泉地质背景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斜和向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溪河及水文与河流地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岩溶(喀斯特)地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温泉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波痕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习日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长江水文特征重庆长江段属长江上游的川江段(四川宜宾-湖北宜昌)。

川江河段以江水补给为主,受气候的影响,水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大,据长江上游主要控制性水文站寸滩水文站统计资料,从1954年-1985年,多年平均径流量3500亿立方米。

最大流量(1981年7月16日857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270立方米/秒(1978年3月24日),二者之比为37.8倍。

由于河谷断面狭窄,水位陡涨陡落,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所形成的水位变幅高达33.27米,一般年份水位变幅也在20-30米,日涨落差可达10米/日。

此外宽谷和峡谷水深变化较大,浅滩河段枯水期平均水深约3-5米,峡谷段汛期可达30-40米。

洪水期5-10月,主要汛期发生在6-9月,枯水期11月-次年4月。

寸滩站1954-1985年多年平均含沙量1.316千克/立方米,输沙量4.67亿吨/年,泥沙来量主要发生5-10月。

(2)嘉陵江水文特征嘉陵江在合江先后纳入渠江、涪江,自西北向东南流至朝天门注入长江干流。

重庆境内长153公里。

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875亿立方米,按水量来说是长江水量最丰富的支流。

北碚水文站(嘉陵江最下游控制站)实测数据,从1941年-1981年,多年平均径流量675亿立方米,最大年1030亿立方米,最小年359亿立方米。

洪水期5-10月,其中汛期7-9月。

最大实测流量4470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208.17米(两项均为1981年7月18日);最小流量242立方米/秒,最低水位176.61米(两项均为1970年3月9日),最高和最低水位变幅达31.56米。

多年平均含沙量2.37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3亿吨,最大年3.72亿吨(1945年),最小年0.72亿吨(1971年)。

3.河流地貌相关知识。

(1)主要的河床地貌。

A.深槽和浅滩在弯道河段,由于横向环流的作用,表层水流在凹岸壅积,水面增高,水流下沉,侵蚀河床,冲刷岸坡,形成深槽。

在纵向惯性力的作用下,底层流由凹岸向凸岸斜下方运动,将携带的部分泥沙堆积在凸岸,使河道变浅而成浅滩。

B.碚石(岩槛)岸旁坚硬岩石突入江中,枯水可出露水面,洪水可形成水下礁石,如嘉陵江北碚的碚石,沙坪坝的石门也是碚石,它是沙坪坝背斜上沙溪庙组底部的巨厚砂岩层,被嘉陵江水冲蚀所残留于江中的两块巨石,嘉陵江顺两巨石间流国,宛如过一道石门而得名。

当河流通过倾角较大的地层分布区时,坚硬的砂岩往往在河床上形成水下陡坎,它横越河道,起着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

C.水沱(回水沱)河道凹入成弯,水流在弯中产生旋流(竖轴环流),一般形成在平直峡谷口的上下方,可以形成4个对应的水沱。

在两巨大的碚石间和碚石上下方也可以形成水沱。

D.壶穴河床如果凹凸不平,就容易产生涡流,小石子随着河流由上游被带下来,涡流就不停的打转,钻磨河底,刚开始只是小洞,随着时间的加长,洞会愈来愈加深、扩大,最后变成壶穴。

2013年6月22日,我们从双福学校校坐车出发,到达位于南岸区的长江段,此时天气湿热。

江面的船只较多,不过都是小吨位,应该是水位较低的缘故。

在我们位置对面有一火力发电站,其烟囱冒浓烟,并向江中排热水,可造成热污染。

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岸,河岸边上有铁笼,为的是防止石头滑落。

河岸边上有很多紫色和黑色的石头,比较软,是因风化造成。

我们实地调查地段为河曲型河漫滩,在凹岸凸岸都有码头,发育初期河谷深窄,弯曲率较小,水力很强,那时只有在凸岸处因流速较慢拆有粗大的砾石堆积,组成面积狭小的边滩。

发育中期,河流弯曲率增大,谷底逐渐变宽,边滩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为主,细粒的悬移质仍因流速过大儿带往下游。

发育晚期,雏形河漫滩进一步拓宽淤高,谭冕流速减小,洪水时滩面上的悬移质也得以堆积下来。

这种具有悬移质堆积的滩地就是河漫滩。

在河岸两边的石头上,出现较多的壶穴,里面多数是碎石。

在路线的最后一段,江面上出现一块较大的碚石,对船只的航行会造成一定的危险。

二)南温泉路线相关资料该路线主要是地质地貌和水文知识。

在炒油场下车后开始该路线的步行实习,下午坐车返回学校。

1.南泉地质背景知识南泉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该地地处川东褶皱构造区,属川东平行岭谷中铜锣山大背斜(见图1),经花溪河切割,背斜岩层出露,在河流两岸,风景优美,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是重庆市著名风景区和我校自然地理实习的基地。

在古生代末期,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经海西构造运动隆起为陆,形成南海北陆的局面,西北、华北及华南部分地区相连接。

此时,四川为海盆。

中生代发生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我国西南、藏北、滇西相应抬升,并形成褶皱。

南泉地区的褶皱雏形即产生于此时。

中生代的大地运动将华南、华北连为一体,中国地质地貌的轮廓基本形成,但西藏、青海大部分地区仍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四川为内陆湖盆,因而当时的地势状况为东高西低。

此时,四川盆地岩石由海相转为湖相沉积。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形成我国目前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河水东流,切割巫山山脉后,四川才由湖变陆,成为盆地。

之后在流水为主的外力长期作用下表现出今天南泉地区的地质、地貌。

南泉地区背斜形态完整,花溪河横切背斜轴部,中生代三叠纪各时代地层出露明显。

背斜轴部分布有广泛的灰岩,喀斯特地形发育,溶沟、溶槽、溶洞、裂隙、石芽、暗河等多处可见。

花溪河流贯其间,切割软硬不同的岩层,形成急流瀑布,水力资源得以开发利用。

流水作用在花溪河两岸塑造出各种侵蚀和堆积地形。

背斜轴部及两翼的灰岩是良好的含水层,核部页岩又是理想的隔水层,给地下水埋藏和露头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温泉、冷泉久负盛名。

河岸丘陵区在不同岩性的成土母质上发育着酸碱性不同的紫色土和黄壤,造成不同的植物群落,随处可见的指示性植物及出露地面的动、植物化石可反映出南泉地区现代和古地理面貌。

真武山(南温泉)背斜低山为南温泉背斜发育而成的低山(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北起南岸区鸡冠石,南止巴南区与江津市边界,长约42公里。

走向北东—南西。

地势南高北低,一般海拔500—680米,最高峰在山体南部的“春天岭”,海拔861米。

2.背斜和向斜(1)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较新,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其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较老,称为向斜..。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南泉背斜重庆南泉地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真武山脉与花溪河交汇处,地处长江南岸巴南区,距离渝中区约26公里。

从地质构造上看是背斜构造,主要属于中生代三叠纪地层。

它的形成、发展伴随川东平行岭谷而形成河发展。

南泉背斜北起南岸区长江边的鸡冠石,南经南温泉、一品场,止于江津市的高湖,全长约45公里。

南泉背斜在地形上是低山地形,呈现“一山二槽三岭”的形态,南泉背斜局部小地貌多种多样。

南泉地貌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不断演化而来,是内力和外力工作作用的结果。

3.花溪河及水文与河流地貌(1)花溪河相关资料花溪河为长江一级支流,在李家沱上游注入长江。

流域面积268.46平方公里,河道总长63.62公里。

近年来随着巴南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花溪河沿岸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生活污水的排入和生活垃圾的无序堆弃,导致流域污染日趋严重。

(2)河流阶地与河流局部侵蚀基面(3)生物化石古生物为水生类贝壳,虽然数量众多,但不清晰则个体比较小无法判断其生物名称,故价值不大。

4.岩溶(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的三个条件第一..是湿热的气候条件,重庆在第四纪较长地质历史时期,大多数时期属亚热带湿热气候,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十分有利;第二..是碳酸盐类岩层厚度大小、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及物理特征;第三..是地下水循环条件,包括地貌发育时期(气候条件)、地势起伏条件、岩石空隙度大小、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替循环条件等。

(2)地表岩溶地貌在该路线没有非常典型的地表岩溶地貌可见。

(3)地下岩溶地貌地下岩溶地貌最常见的是溶洞,它是碳酸盐类岩石中产生的大洞穴,现已脱离常年水流,一般为早期暗河遗迹,主要分布于河谷和槽谷边缘,常成群、多层的地产出。

溶洞的形成是由于地表水对碳酸盐类岩石产生溶蚀和侵蚀,饱含CO2下水沿岩石空隙(包括岩层层面、裂隙、断层破碎带)垂直下渗运移,并产生强烈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在地下形成溶孔、溶隙及地下暗河,当地壳不断抬升,潜水面不断下降,地下河干涸而成溶洞,它是伴随地壳运动抬升,出现地下水垂直循环和水平运移的产物。

5.温泉知识温泉是地下热水的天然露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