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一.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一.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的实践探究(校本研修材料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一当前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 从学科而言,初中数学课业负担尤为明显。

究其原因,还是作业太多、太难、太枯燥,而更多在地反映在课外作业中。

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和尊重个体差异。

”然而数学作业中,题目大都是课本 (或练习册提供的,很多老师采用“拿来主义”策略,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 、“一刀切” ,从而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2.作业内容机械重复。

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 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演练、重复套用, 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

这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作业在客观上压抑了学生潜在素质的发挥。

3.作业形式简单划一,过程封闭。

目前数学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 题目内容与来源统一, 参考答案一致, 没有其他形式, 一些教师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忽视“合作、探究”类作业。

4.作业的评价方式上,教师全批全改,学生订正,把学习评价从完整的学习活动中割裂开来,使学生丧失了自我鉴别、自我评价的好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对作业和评价缺乏责任心的依赖思想。

作业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 综观作业的现状, 只把作业当成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工具,远离了这一根本目的,作业的发展功能也已丧失殆尽。

因此,对数学作业的再研究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观通过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数学作业观, 我们认为,数学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 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数学作业更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密切联系实际, 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 在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 同时, 整个数学作业过程要注重互动性的多元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各自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控制的调节,不断改进教学、学习方法和策略, 调整和端正心态, 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数学知识的巩固、发展、深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具有诊断补救的功能。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联系性强的特点, 如果能按照新课程理念, 创新地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外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数学和顺利地进行数学的后续学习,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现课外作业的应有功能。

我们受传统教育的思想浸润,教育者早已把“勤学苦练”深深地刺在进入校门的莘莘学子的脊背上。

智育为上,考试为上。

升学竞争愈演愈烈,从而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

课程深度,考试难度,作业量度,训练强度超出了许多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学生课余负担已然沉重。

因此,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永恒追求; 有效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也是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将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 使我们教学工作者学会反思, 学会创造; 将更有助于我们围绕让每个初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宗旨,去关注、研究、提升学生课余作业训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使学生在课余作业训练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确立自主的尊严, 并积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获得可持续发展力。

同时, 怎样才能把教师从深深的作业海洋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参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教学反思?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观新课程强调: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素质教育, 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

“反复的练习,拉练式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下,传统教学将“熟能生巧”奉为座右铭,也就把课余作业训练的某些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大量的辅导用书、练习试卷压跨了中学生的脊梁。

诚然,拉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效果, 但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却效果不显, 对解决开放型问题也无益, 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提示我们在安排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反思、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其中就包括全新的课余作业思维。

作业是学生巩固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 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心设计、合理设计有效的作业, 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 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

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反馈信息,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发现存在的问题,以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教师通过作业, 达到评价教学过程、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并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信息。

学生通过作业活动,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积淀良好的底蕴。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一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检查学生的知识, 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习过的东西, 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提示各种现象之间新的因果关系……” 课外作业的设计不仅要使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技能, 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乐趣。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关注课外作业要适量化; 关注课外作业要适当化; 关注课外作业的形式多样化,本课题所指的“课外作业‘三化’ ”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个别差异,不同水平精心设计家庭作业,营造健康、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不再让学生复制教师的思维,模仿教师的解题程序,埋没个人的想法与创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借鉴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 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启示:(1 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

(2作业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3作业设计与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内容和领域。

(4通过作业发现学生的智力潜能。

(5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履历。

2.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 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

建构主义学说对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启示:通过设计与评价作业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3.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题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新课标更是强调了作业的价值, 将它作为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更作为记录学生成长的珍贵履历。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 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美国学者库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 , 将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研究。

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 实践作业。

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 书面作业。

即指客观性测试, 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 (3口头、听力作业; (4表演作业。

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 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近几年, 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

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 、“主体性作业” 、“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 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三预计有哪些突破我国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指出,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作业批改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 批改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

由于学生情况不同, 作业内容及形式不同, 教师批改的方式也要灵活多变。

预计在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上有所突破。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 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与激励,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课外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开展及理论研究都很活跃。

我国为促进学生生活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新的课程计划及设置更为合理, 学科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 日益受到教育理论作者和教师的关注。

同时, 新课程新课标强调各学科要尝试开放性作业的布置, 优化各种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

而课外作业设计是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创新性的设计,从生活性、综合性、探究性等方面来考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一再强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业并真正成为教育。

” 苏联教育家沙塔夫教学体系也包括, 让学生课外相对自由选择习题, 自我评价完成的作业, 个别化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课后对学习内容产生联想, 讲感兴趣的自然现象, 以及学习的其他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出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作业的课题,是具有角度教学艺术的事情。

” 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课外作业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我们提出了中学数学课外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一本课题研究目标1. 探索研究数学作业设计的新形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改善学生学习的策略、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从“要我做数学作业”转向“我要做数学作业” ,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 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并在作业过程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