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相关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相关案例分析

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

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阿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这是由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

正是因为这样,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

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

美国学生如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美国师生关系讲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进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问题3:文化休克。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分析3: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而且觉得周围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这正是由于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带来的一系列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

解决3: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文化,或新的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异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必须接触和运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尝试适应它。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

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

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

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

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

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

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

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

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

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

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

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

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

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

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

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

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

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

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

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

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

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

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

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

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

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

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

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

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

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

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

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

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到理解和适应。

其次应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部分,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

通过多理解、多接触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交际顺利进行。

第三,我们还应当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性的进行适当的文化依附。

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

比如李晓雨每周都按时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就是选择性文化依附的一种很适当的体现。

它减少了李晓雨同当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感,也增强了二者之间的友好和亲密度。

另外,还应当注意提高移情能力。

移情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的领会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避免误会和交际偏差。

除了语言交际之外,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从李晓雨亲吻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来看,适当的非语言交际有时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及时调整个体心态尤为重要。

李晓雨只身一人来到泰国,这就使她十分容易产生孤独、思乡等消极情绪,在交际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甚至敌对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克服“文化休克”。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中西文化差异1,由于中国式隐伏型的文化思维模式的作用,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会见英美客商、洽谈生意、谈判、发展相互关系时,西方代表都期望我方从议事的主题直接人手,而我方人员往往喜欢避开主题,从时间或空间的远方开始,一个方面接一个方面地说明情况,暗示问题或意向,比较委婉的表述我们的意见和态,但是西方大多数人是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习惯的,所以有时往往还没明确点出主题,对方注意力就已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因而转换了话题,以致于失去了谈判良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