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摘要:幼儿园的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从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教育课程出发,开发幼儿生活资源,有效整合幼儿教育内容。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开发一些本土化的课程,如:孝敬教育,生态环保教育,人口与家庭教育,安全教育,参观社区、平湖风情、平湖西瓜节等主题的乡土文化课程,以及传统教材中的经典教育内容,努力寻找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拓展主题,充实课程内容。
关键词:多方面发展:源自幼儿生活:趣味性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这里连续两处用“生活”,很显然,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为了幼儿的生活而学习,反复强调“生活”,就是要求幼儿教育必须关注幼儿生活,因为只有源自幼儿生活的幼儿教育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才能“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所以,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理解什么是“课程”?《中国百科全书》作了这样的定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按照这一定义来解释,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就是幼儿园课程。
从上述定义出发,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理解可以演绎为以下三项内涵:(一)幼儿课程生活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由此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他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应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的主张,他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餐点”和“静息”都纳入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因此,按照课程的要求来设计幼儿一日生活,就是要在《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以宽泛的视角开发和利用幼儿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将各项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以使幼儿园教育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达到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要求。
(二)教育内容综合化既然幼儿教育要生活化,那么,生活是综合的,所以教育也应是综合的。
幼儿教育内容综合化,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幼儿一日生活包容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也包容了幼儿情感态度和行为发展的机会。
因此,设计幼儿一日生活教育课程内容,将学科知识还原为活动和经验,并在活动和经验的层面上形成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内容体系。
立足于整体思考,综合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教育内容以高度整合,努力淡化领域特点,强化幼儿生活的综合特点,使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发展整体化生命是整体的,生活是整体的,因此,幼儿的发展也必然是整体的。
这就要求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幼儿教育也应该是整体的。
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构建,要从幼儿整体发展的需求出发,科学的、全面地统筹规划。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看,就是要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
所以,优化幼儿一日生活,一方面是整合幼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使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建立幼儿一日生活多活动、多环节的有机联系,达到系统化、综合化的要求。
观察、研究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按照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对幼儿一日生活的多种活动和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整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运行机制。
二、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内容基于上述理解,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就是幼儿课程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课程内容的园本化,把本土资源组合为课程内容幼儿园的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从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教育课程出发,开发幼儿生活资源,有效整合幼儿教育内容。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开发一些本土化的课程,如:孝敬教育,生态环保教育,人口与家庭教育,安全教育,参观社区、平湖风情、平湖西瓜节等主题的乡土文化课程,以及传统教材中的经典教育内容,努力寻找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拓展主题,充实课程内容。
如大班数学活动《格子》,就来源于幼儿生活,他们发现格子处处都有,抽屉、瓷砖、信箱、网等等上都有格子,当在格子上找朋友时,不用老师过多的语言,幼儿的兴趣极高,他们能帮棋子朋友很快的找到相应的格子。
如《爸爸的皮鞋》就是晨间活动时,师幼之间的谈话时,一位幼儿谈到爸爸买了一双新皮鞋而起的,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普通的皮鞋变成了“鳄鱼的大嘴巴”“火箭”“大轮船”等等。
(二)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把五大领域统整为课程内容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单科教学已逐渐被课程整合所替代,按《纲要》的理念来总体设计幼儿园教育的大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把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等五大领域有机融合,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迅速。
在很多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给活动内容进行定位时,发现他们既可以是语言又可以科学,因此,只有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定位,才是科学合理的。
如“水娃娃生病了”这一生成活动,其中有语言要求,让幼儿谈谈水娃娃为什么生病?生病以前的水娃娃是怎么样的?同时又有社会领域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用行动来帮助水娃娃,最后,有艺术的成分一起设计环保小标记。
整个活动内容丰富,各领域的内容相互融合,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在一个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
预设的活动与生成的内容相结合,如“动物趣事”活动中,又生成了“有趣的蜜蜂”,来补充到主题活动中。
又如:针对天气的突变,引发而生成的“雷雨的奥秘”这一内容,老师及时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引导幼儿去观察、探索,激发幼儿对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的兴趣,关注孩子们的“发现”,去帮助他们挖深“发现”,探究“发现”,从而在点滴中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以激发幼儿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师经常转换角色,将自己的经验与幼儿的经验融合在一起,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生长点,有选择地从幼儿的经验、兴趣中引伸和扩展出新的主题及内容,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可见,各课程内容的融合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在环境中渗透,从生活环境演绎出课程内容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
孩子一出世就是环境的积极探索者”。
因此创设能满足幼儿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保教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校园的环境创设上重新构思,注重校园文化和特色的体现,强调主题教育内容的渗透与拓展。
如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我们在教学楼的墙上方错落有致的悬挂着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名言和图片,生动又形象;走廊上展示了一张张“小公民道德教育”图片,每一张图片均为一个德育教育的小故事。
结合“本土文化教育”:我们在二楼的墙面上悬挂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结”、“灯笼”等传统的手工饰品,又如结合“环保教育”:在园门口的橱窗内张贴了“环保小知识”、“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环保小制作”等图片、照片、文字宣传展览;在底层专门设立了“环保纪念日”墙;楼道上开辟了绿色长廊、绿色通道,展示了我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创绿活动照片和保护自然、回归生活的图片标语口号等。
使幼儿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活动室的布置同样体现了主题内容,各班均开展了“主题墙”的创设。
在“娃娃爱祖国”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布置了“东方雄鸡图”——中国地图,“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幼儿熟悉了可爱的家乡,了解了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的激发起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如开展“奥运会”主题活动时,教室内布置了奥运金牌榜、各国国旗、世界风光等墙饰,整个教室洋溢着浓烈的奥运气氛和爱国热情。
环保主题中,围绕“我家的节水妙招”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并进行绘画设计,老师把幼儿设计的各种“节水妙招”画展示在主题墙上,让幼儿欣赏交流,幼儿体验着成功的乐趣。
同时,各班创设丰富的活动角、材料展示区,便与幼儿根据主题的需要,随时操作,进行探索活动,使主题教育活动得到延伸,落到实处。
三、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组织(一)从时间的纵向上,合理设置幼儿一日活动传统的一日活动计划从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上,都有太多的限制,并且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根据“周计划”和“逐日计划”预先定好的教学内容和各环节规定的时间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难以真正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孩子的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时间、开展自主活动,孩子们始终在老师的指挥棒下被动的活动。
如以前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排队上厕所、排队喝水、排队进午睡室,餐点、饭菜统一分好后齐喊:“谢谢老师,大家请用!”等,这些“清规戒律”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有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六个解放”。
《纲要》指出“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这与一直以来对幼儿束缚过重的单一模式化的一日活动结构安排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为了促进幼儿生动活泼、自主有效的学习,我们首先改革了幼儿园一日活动计划的设置,摈弃了一日活动时间逐段安排制,实行弹性作息制。
在一日活动中只规定大框的活动时段,如早操、午餐、午睡、离园,其余的小时段教师可以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合理安排。
同时取消了一些“清规戒律”,我们认为只有孩子们都在积极的活动,没有谁坐在那里无事可干才是正常的。
只有还孩子自由的环境、自主的时间,才能促进孩子自主的发展。
如幼儿喝豆浆活动,其实是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不需要每个幼儿坐下来等老师倒豆浆喝,我们就让幼儿自由找一处空位置站着或坐着喝,讲话是难免的,允许他们讲话交流;再如:晨间活动与午餐后的活动都是一段较好的幼儿自我管理的相互交往的时间,我们放手让幼儿自由支配。
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首先还教师一个空间,使其自主地创造性地组织一日教育教学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给与幼儿更多自由探索和表现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其次,这样的改革还孩子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幼儿生动活泼、自主有效的学习,有利于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从空间的横向上,积极创设幼儿区域活动“纲要”指出“保证让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