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器(国防教育系列]
(4)核电磁脉冲:就是核爆炸时产生的电磁脉冲。 (5)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对地面、人员、空气、水、和物体所造成的沾染。
(三)核武器的发展趋势
第四代核武器则是一种不用传统的核爆炸即可释放
大量核能、产生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核武器。同时
将向提高生存能力、突防能力、灵活反应能力和命中 精度的方向发展。
(二)毒剂的分类
(1)神经性毒剂:又称含磷毒剂,是以破坏神经系统正常传导 功能为目的的毒剂。 (2)糜烂性毒剂:又称起泡剂,是使人体组织细胞坏死,引起 皮肤溃烂的毒剂。 (3)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使机体 不能利用氧的毒剂。 (4)失能性毒剂:是能产生人体思维和运动感官功能障碍,使 人员暂时丧失战斗力的毒剂。 (5)窒息性毒剂:是能伤害人员肺部,引起肺气肿,从而导致 人员呼吸障碍、甚至死亡的毒剂。
条约》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1)光辐射:又叫“热辐射”,是指从核爆炸的火球 中放出的光和热。它是核爆炸的重要特征之一。 (2)冲击波:是核爆炸产生的高速、高压气浪。它是由 高温、高压火球猛烈的膨胀,急剧地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 的。 (3)早期核辐射:就是核爆炸最初几十秒内放出的丙 种射线和中子流,它的性质与X射线相同,可以使物质原 子电离,而且能量很高。
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这个阶段生 物武器发展的特点是生物战剂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 主要投放方式是用飞机播洒带有生物战剂的媒介物,扩 大了攻击的范围。 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中期,其特征是生物技术迅 速发展,基因重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武器进入 “基因武器”的新阶段。
为维护全人类生命安全,联合国于1971年通过了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中国郑 重声明:中国不拥有生物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 销毁生物武器。
(二)生物武器的分类
(1)细菌类: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常用的细 菌生物战剂有:鼠疫杆菌、炭疽杆菌、霍乱狐菌等。
(2)立克次体类:立克次体形态类似细菌,但比细菌 小,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用作生物战剂 的有:Q热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等。
三、化学武器
用来毒害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毒剂的各种 炮弹、航弹、火箭弹、毒烟罐、手榴弹、地雷和布设器
等统称为化学武器。与核武器、生物武器相比,化学武
器的研制、装备费用和需要的技术水平较低,几乎所有 有化工工业的国家都能生产。
1992年,联合国又通过了《禁止化学武器公 约》,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中国郑重声明:中国不 拥有化学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
二、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又叫细菌武器,是利用生物战剂杀伤人
员、牲畜和农作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所谓生 物战剂是指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毁坏农作物的致 病微生物以及所产生的毒素。
(一)生物武器的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主 要研制者是德国,研制的生物战剂仅是几种人、畜共 患的致病细菌,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
(一)网络战武器 (二)基因武器 (三)束能武器 (四)次声波武器 (五)幻觉武器 (六)无人作战平台 (七)非致命武器
1.反装备非致命武器 目前,国外发展的用于反装备的非致命武器主要 有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粘胶 以及动力系统熄火弹等。 2.反人员非致命武器 反人员非致命性武器可使敌方战斗减员,使敌方 造成沉重的伤员负担。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反人员非 致命武器主要有化学失能剂、刺激剂、粘性泡沫等。
新概念武器是相对于传统武器而言的高新技术武 器群体,目前正处于研制或探索性发展之中。它在原 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与传统武器有显著 的不同,投入使用后往往能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与消 费比,取得出奇制胜的作战效果。
新概念武器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
创新性 时代性 高效性 探索性
二、新概念武器介绍
(6)刺激剂:又叫催泪剂,是刺激眼睛、上呼吸道和皮 肤,引起大量流泪或剧烈打喷嚏的毒剂。
(三)化学武器的特点
(1)杀伤范围大。 (2)伤害途径多。 (3)持续时间长。
(四)化学武器的发展趋势
一是研制新的毒剂。 二是研制新的二元化学武器。
三是完善毒剂的使用技术和使用手段。
第二节 新概念武器
一、新概念武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为控制核武器的扩散和蔓延,维护世界和平,国际社
会启动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不扩散核武器条
约》。中国作为签约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 武器,并郑重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 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 胁使用核武器。在当前战略形势下,中国主张维护《反导
一、核武器
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颗原 子弹在美国西部沙漠中成功爆炸。 核爆炸核武器是指利用自 持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或两 者兼有),在瞬间释放出的巨 大能量产生爆炸,造成大规模 杀伤的破坏作用巨大的武器。
(一)核武器的发展概况
第一代是原子弹,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也称裂变弹。
第二代是氢弹,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它的杀伤力一般比原子弹大的多。 第三代是中子弹,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发展 的核武器,杀伤力一般比氢弹小一些。
(3)衣原体类:衣原体也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 种微生物,用作生物战剂的主要是鸟疫衣原体。
(4)病毒类:病毒是一种只能在一定的活细胞内生长 繁殖的微生物,用作生物战剂的有:黄热病毒、马脑炎 病毒、天花病毒等。
(5)真菌类:真菌大多数为多细胞,也叫霉菌,可侵 入人的内脏和皮下组织,引起病变。常用的真菌生物战 剂有:球孢子菌、组织孢浆菌等。 (6)毒素类:有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对人体有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称为毒素。用作 生物战剂的毒素有:真菌毒素、肉毒杆菌毒素、葡萄 球菌肠毒素等。
目前,世界上已确定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美国、俄罗 斯、英国、法国、中国、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等8个国 家。另外,朝鲜、伊朗、巴西、利比亚、南非、阿根廷、 阿尔及利亚等十几个国家,也被认为具有制造核武器的潜 力。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为促使日本军国主义尽快 投降,把当时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造成广岛和长崎1/3的土地面积被烧焦,近25万人死伤, 而且核辐射至今不能完全消除。这是核武器在战场上唯 一的一次使用。
第一节 核、生、化武器
核、化、生武器——是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 武器的简称,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现代战争的 重要威胁力量和作战手段。
虽然这三种武器的原理是运用三种不同的科学—
—核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但由于这三种武器在 投掷方式、毁伤范围、战场运用和战略作用上极为 相似,而且它们的杀伤作用比常规武器特别,所以 习惯上把它们归结为一类武器。
(三)生物武器的特点
(1)致病力强污染范围广。
(2)危害作用时间长。 (3) 传染性大。 (4) 难以发现。
(四)生物武器的发展趋势
一是毒素类战剂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是运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和改造各种生物战剂。 三是研究提高生物战剂杀伤效应的技术。 四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发展新型生物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