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1
1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3 “三要素”的变化发展
1 实践活主体能力、从事 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 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 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 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 任务。
杨振宁:诺贝尔物 理学奖得主
自然能力: (体力、肢体)
3)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的子系统: •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
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 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
工具系统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 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 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 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陆游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 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 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 论创新。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追问, 是为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 与世界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从人 如何面对世界的角度来说,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 二是改造世界。因而,自古以来 人们也一直在追问:人能否认识 世界,怎样认识世界?人能否改 造世界,怎样改造世界?从哲学 上讲,这就是认识、实践及其相 互关系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实 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要解决的 问题。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 的认识活动,必须厘清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 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即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唯物主义哲学: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颜色、 声音等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可以同客观存在相符合。
费尔巴哈
唯心主义哲学:先验论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 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是生而知之的。
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 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 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 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 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 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 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 把它建成了。
3)社会历史性
-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 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 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 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也是实践提供的。
-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 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认识能力。
——
向十的 前所需 进大要社 。学,会
更这一 能种旦 把需有 恩科要技 格学就术 斯推比上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人们通过实践获 得某种知识,最终目 的还是为实践服务, 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某种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世界
实践与认识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世界与改造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的辩证运动 及其规律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的本质
(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 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 确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 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教学要点
— 科学的实践观 — 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 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 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 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 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 行为。
- 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 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主体 实践中介 实践客体
客观实在
制约、支配
客观条件、客观规律
08年单选—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 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 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 ,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 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 具有( D)
-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 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 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 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 的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 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 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 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 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 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 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 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 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 ,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 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 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从牛顿到瓦特
从凯恩斯主义到罗斯福新政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 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 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 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 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06年单选——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 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 者在朝野。”意思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 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陆九渊
康德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柏拉图
魂 对 “人 理的 念认 世识 界是 ”不 的朽 回的 忆灵
知识是人 本身所固有的 认识能力,并 独立于一切经
验。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3)科学文化实践 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 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 等 - 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意识 的过程,它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 状态之外的其它存在物的状态
早期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2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 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 活的基础,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 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 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 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 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因此,实践所具有的直 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 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 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 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 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 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 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 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 ,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 的反映论。
-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 改造客体的过程。
-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 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 的价值(价值关系)。
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 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3 “三要素”的变化发展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 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 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 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的双向运动。
实践是感性的、 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 物质活动,具有直接 现实性、自觉能动性 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 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科学家第一次对哈雷彗 星进行拍摄和光谱观测
1)主体客体化 2)客体主体化 3)二者的关系
1)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 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 体,使其按照主体的 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 上的变化,形成了世 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 象物。
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 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 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2)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 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 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 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 式,变成主体的一部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