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李英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李英

我国学者对英语口语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以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王立非等,2004)。

王立非等(2004)总结了我国英语口语研究从1995年至2004年6月期间的成就,提出口语语音与音位特点的研究为空白以及口语研究的方法不够多样化等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教育学、语料库、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语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英语口语研究出现了迅猛发展,在研究数量、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拟对近10年中(2000—2009)我国外语类主提高。

1文献检索范围见表1。

李 英 教育部考试中心 闵尚超 浙江大学摘 要: 本一,研究内容层面不足,对学习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

主题词:英语口语;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2 英语口语研究的现状2.1 基本趋势通过S P S S卡方检验,我们发现过去10年国内10种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英语口语论文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P e a r s o n C h i-Square=15.575,Sig.=.076>.05),说明我国英语口语研究呈平稳发展的趋势。

表1显示,前5年只有8种刊物登载了66篇相关文章,占总数的39.5%。

而后5年有10种刊物登载了101篇相关文章,占了60.5%。

这说明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英语口语研究的行列。

2.2 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看,过去10年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本科生。

其中,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53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49篇。

此外,仅有3篇研究研究对象涉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5篇涉及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对象涉及初高中生的研究仅5篇。

(孙艳等,2003;何小凤等,2003;王初明,2004;陈桦,2006a、2006b、2006c、2008等)。

针对小学英语口语以及大专生和高职生的英语口语研究几乎为空白。

2.3 研究方法针对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国内外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看法。

本文借鉴高一虹等(1999)所提出的分类标准,将研究方法简化为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

实证性研究指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

非材料性研究指不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个人感想、操作描述及理论思辨等。

基于上述分类,英语口语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如表 2和图1所示。

从表2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至2001年,我国英语口语研究中非材料性研究稍占优势。

但是,从2002年起,实证性研究开始逐渐增多,超过非材料性研究,并一直保持绝对优势。

这说明国内研究人员已响应众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研究中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呼吁(桂诗春,1988;桂诗春、宁春岩,1999;王立非,2000),开始尝试对系统收表 2 过去10年中英语口语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 年份研究方法00010203040506070809总计实证研究3596171914101614113非材料研究885419754354总计11131410182821152017167表 1 过去10年中10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英语口语类论文数目 年份期刊名称00010203040506070809总计《外语教学与研究》003122322217《现代外语》111022402013《外语界》466487233346《外语教学》221103212418《外语研究》00011220208《外语与外语教学》220223521423《外语学刊》00000101013《中国外语》00000304209《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00024216319《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23111110011总计11131410182821152017167图 2 过去10年中英语口语论文各主题数目变化趋势表4和图2显示:(1)口语教学与口语测试在过去10年中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在研究数量上基本呈平稳趋势;(2)口语表达结果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虽其中有些起落。

2005年此方面的研究为13篇,达到历史最高;(3)2000—2002年间无任何研究从口语表达过程、语境因素的角度研究英语口语。

过去10年中仅有1篇研究从口语表达过程研究英语口语语言输出(王改燕,2005)。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三大主要研究方向,即口语教学、口语测试、口语表达结果的具体研究内容,我们对这三大方向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对各类别数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通过S P S S卡方检验,我们发现过去10年英语口语教学论文(Pearson Chi-Square =7.091,S i g.=.069>.05)以及口语测试论文(P e a r s o n C h i-S q u a r e=8.579,S i g.= .073>.05)在其内容各细化层面上的数量并无显著差异,而口语表达结果方面的论文在各细化层面上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 Chi-Square=20.571,Sig.= .000<.05)。

(1)口语教学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口语教学方法(40.9%)以及口语课堂(25%),而对口语教材、课堂外以及教学与相关领域方面的研究甚少,均不到14%(见表5)。

在研究口语教学通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时,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对国外某一教学方法的介绍,而是将其应用于实践。

口语教学方法方面的论文主要探讨了交际法(王立非,2002等)、认知法(孙倚娜,2003)、策略法(高晓芳,2004)、4/3/2活动(周爱洁,2002)等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达到的效果。

但是,关于口语课堂方面的实证性研究比例仍相对较低,多以个人教学经验总结应该如何组织口语课堂或引介某一口语课堂组织方式为主,只有极少数研究从学生角度调查了他们对口语课堂内不同活动的看法(郭尔平等,2002)。

而国外研究者就学生对于所接受的语言教学的意见、看法和直觉认识已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2)口语测试口语测试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标准化考试为研究焦点(28.9%),其次为口语评分(21.1%)、反拨作用(15.8%),也有少量研究对题型(10.5%)以及机考(7.9%)进行了探讨(见表6)。

研究所涉及的大规模标表 5 英语口语教学论文各类别数目口语教学数量教材 3(6.8%)教学方法18(40.9%)课堂内11(25%)课堂外 3(6.8%)教学与相关领域 6(13.6%)其他(问题、意义等) 3(6.8%)合计44(100%)表 6 英语口语测试论文各类别数目口语测试数量评分 8(21.1%)机考 3(7.9%)题型研究 4(10.5%)反拨作用 6(15.8%)标准化考试11(28.9%)其他(理论、改革等) 6(15.8%)合计38(100%)准化考试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测试,专四、专八口语测试、P E T S口语测试、B E C口试等。

不少研究从口语测试反拨作用的角度研究了测试对教学以及测试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层的影响(金艳,2000;文秋芳,2001等),这表明语言测试研究焦点已逐步从提高测试信度和改进测试效度发展到关注测试的后效,体现了语言测试研究重点转向语言测试的社会应用,即研究语言测试的社会性(杨惠中、桂诗春,2007)。

此外,口语测试评分的可靠性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次研究的一个亮点发现为有研究开始运用实证方法来探讨口语测试机器阅卷的可行性(李萌涛等,2008),这反映了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借助于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手段以达到辅助或改进口语测试评分之目的,同时表明口语测试自动阅卷系统的研发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口语表达结果口语表达结果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对词汇(33.3%)、语音(28.6%)的探讨上,而对句法(3.2%)、时态(3.2%)方面研究甚少(见表7)。

2006—2009年4年间口语表达词汇方面的研究为14篇,而2000—2005年6年间仅为7篇,其迅猛增加之势说明“研究二语口语词汇的比较少”这个问题已不复存在(文秋芳,2006b)。

同时,对国内英语学习者在语音与音位方面的特点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王立非,2004)。

国内研究者主要从朗读着手,研究了中国学生口语中的调型、调核、语调短语划分、介词突显、韵律模式等方面的特征(陈桦,2006a、 2006b、2006c;杨军,2006等)。

表 7 英语口语表达结果论文各类别数目口语表达结果数量语音18(28.6%)词汇21(33.3%)句法 2(3.2%)时态 2(3.2%)语用 8(12.7%)纠错 4(6.3%)综合 8(12.7%)合计63(100%)3对口语研究现状的思考在过去10年中,国内外语界针对英语口语3.1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料库有S E C C L、L S E C C L、L C O L S E C、I C E-G线性模式。

3.2 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以及重点大学,其他地区的英语口语研究比较薄弱。

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关注度明显高于非英语专业,而非英语专业的人数事实上远远多于英语专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中国走向世界、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的今天,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水平应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3.2.2 研究内容层面不足口语表达结果、口语语境因素方面研究的增多表明过去10年在研究内容的广度上有所提高,但口语教学、口语测试、口语表达结果等方面的研究在内容的深度以及层面上仍存在不足。

(1)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在口语课堂外训练、提高口语能力的研究过少。

口语课堂上提供给每位同学的练习机会很少,所以我们需要加大课后实践量,加大学生输出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目前已开辟的课堂外口语活动种类繁多,如宿舍英语、听广播说英语、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但这些课外活动的效果如何,很少有研究做过此方面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这些活动的最大作用,教师如何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外活动的看法等。

(2)国内口语测试大多集中在对大规模标准化口语测试的探讨方面,对校内口语测试、口语测试题型方面的研究文章寥寥无几。

另外,口语评分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评分标准的设计以及比较方面,而对评分起很大影响作用的评分者变量、考生变量关注甚少。

我们应加大对口试中评分者性格特点、考生性格特点、考生所在组其他成员性格特点、考生在口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因素对口试信度以及效度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3)口语表达时态方面的研究太少。

时体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相当困难但又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Bardovi-Harlig 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