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2,化解矛盾 《史》《汉》均记:贾谊死于梁 怀王死后一年。 《汉书· 贾谊列传》:梁怀王死 于文帝十一年(前169)。 《汉书· 诸侯王表》(梁怀王), 十年薨(文帝十年,即前170)。 此十年,即梁王即位十年,非文 帝十年。
3,钩沉发微
胡适博士学位问题:大学者胡适于1917 年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学位 的最后考试,6月回国,当时因口试没有 通过而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直到1927年 才获得博士学位。这一件事给胡适留下 了极不愉快的阴影,他既没有说实话, 又不肯说谎话,为此,有关的材料总是 含糊其词、遮遮掩掩,需要我们做一番 考证才能明白史事的真相。(参见耿云 志:《胡适研究论稿》
第三节,史事的考证
一,考证的目的 二,考证的方法 三,考证的意义
一,考证的目的
1,订正讹误
《三国志· 魏志· 魏武本纪》:建安二年, 汝南黄巾贼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 众各数万,操进军讨破之,斩辟、邵 等。· · · · · · 建安五年,操与袁绍相持于官 渡,汝南贼刘辟等叛应袁绍,略许下, 绍使刘备助辟。· · · · · · · 参见 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国志误书条》
孤证与互证。 凡是出于一个独立观察的记载,都称 之为孤证,因其得不到其他材料的印证, 真实性不能确定,所谓“孤证不信”, 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其做一番 考证,以确定其可信度。所以,孤证也 就是孤立材料的考证。凡同一史事的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印证,称之为互证。 互证可以是文献与文献的互证,也可以 是文献与实物的永 平七年遣使臣经西域三十六国,入 印度求得佛经,佛教始传入中国。 《后汉书· 西域传》:西域诸国自王 莽时与中国绝交凡六十五年,至永 平十六年始复交。永平七年时,西 域诸国正与匈奴相结寇边,安能派 使臣过西域三十六国入印度求佛?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胡适
《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为 谁? 内证:故事情节、内容设计与《聊 斋志异》雷同。假设:西周生即蒲 松龄。 书证:邓之诚《骨董琐记》。鲍廷 博说蒲为《醒》作者。罗尔刚证实, “鲍说”见于杨复吉《梦阑琐笔》。 杨、鲍是好朋友。离蒲去世约60年。
外证:孙楷弟。地理、灾祥、人物。 与济南府各方志互考。考定:地理 范围不出山东章丘、淄川两县。时 代当在崇祯、康熙。作者当为明清 间章丘、淄川人。
三,考证的意义
二,考证的方法
内证与外证。 近代西方学者,把考证的方 法,分成两种,凡涉及史料的辨 伪、校勘研究的,都视为史料的 外考证,称之为外证。凡涉及史 事真相的研究,都视为史料的内 考证,称之为内证。
实证与理证。 凡可以列举文献、实物等材料 加以证明的考证,称之为实证, 有时也称书证或物证。凡依据情 理、或事理来考订正误的,称之 为理证。
旁证与反证。 反证即列举相反的证据材料 来加以考证,旁证即列出非直接 的、相关的证据材料来加以考证。
:
反证法与直不疑盗嫂。 《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记载:塞侯直 不疑,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 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 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 而告归者来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以此称为长者。文帝称举,稍迁至太中 大夫(官名,掌议论)。朝廷见,人或 毁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 盗嫂何也!”不疑闻,曰:“我乃无 兄”。然终不自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