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导读


二、《茶馆》演出史及批评反响
中国话剧两座高峰:曹禺《雷雨》与老舍《茶馆》 《茶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迄今为止只有两班演职人员
(一)1958年3月29日;地点:首都剧场;第一次公演,北京人民 艺术剧院焦菊隐导演,于是之主演。
(二)1963年5月;地点:首都剧场。 (三)1979年2月;地点:首都剧场。 (四)1980年9月至11月;北京人艺《茶馆》应邀访问西德、法国
作家杨沫
(三)《青春之歌》的主题与思想内容
1、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华北 平津地区学生抗日运动的历史;
2、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
五四以后,思想界的混乱,大革命失 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迷茫,在家国 危难的的历史漩涡中,知识分子各自 不同的命运和道路选择。
3、关于“革命”、“国家”是知识分子 唯一的出路的叙述。
和瑞士3国,全程50天,访问了15个城市,共演出25场,这是我 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五)1983年,赴日演出。
(六)1983年,《茶馆》在美国用英语演出。 (七)1986年赴香港、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地演出。 (八)1988年,《茶馆》应文汇报邀请到上海演出;《茶馆》演
出史的巅峰。 (九)1992年7月16日;地点:首都剧场;于是之宣布告别舞台,
余永泽
追求个性解放
个人主义、爱情 至上、改良主义 等小资产阶级思 想
卢嘉川、江华、林红
革命思想、社会解放、共 产主义思想
自我的完成、知识分子改 造、人生价值的实现
(七)“知识分子”与女性:林道静的 形象及其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林道静; 作为一个女性的林道静; 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林道静;
现代文学知识女性形象序列中的林道静: 娜拉(易卜生《玩偶之家》)、子君(鲁迅《伤逝》)、曾树生
(巴金《寒夜》)、林道静
(八)青春、爱情与革命:《青春之歌》的多重叙事
青春: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价值现象; 爱情:女性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超越之路? 革命与理想:一个乌托邦神话? 历史:知识分子精神发展史与“革命历史” 革命对青春的召唤; 革命对爱情的规训:“爱情选择”与“革命理想”的合一; 革命对女性(解放)的规训:启蒙,或另一种道路? 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规训; “爱情”与“革命”对“历史”的双重叙述
在“爱情”与“革命”中成长的
“灰姑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视剧《青春之歌》剧照
(1)林道静:展现知识分子精神发展和自我改造的历程 (2)林道静:一个寻找和等待“所指”的“能指” (3)林道静:作为一个欲望的客体
肉体欲望的客体:胡梦安、余敬唐、余永泽 政治欲望的客体:卢嘉川、江华、林红 “诗人骑士”与“红色骑士”的意义:余永泽与卢嘉川 (4)不同的男性之于林道静的政治意义
老版《茶馆》完成最后的第374场演出后封箱。原班人马告别 观众。
1949——1966:十七年文学 1966——1976:文革文学 1976——至今:新时期文学
1976——1989:1980年代文学 1989——1999:1990年代文学 2000(2002)至今:新世纪文学
十七年文学名著导读之一
杨沫《青春之歌》
十七年文学“红色经典”代表作
4、个性解放的问题;
5、女性解放的命题。
(四)《青春之歌》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点(林道静)、线(一群男性)、面
(社会生活)
1、以线带面:以林道静和一群男性的关 系为线索,组织情节结构,复杂的事 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从 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以点串线:林道静为中心贯穿众多的 人物,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性 格,展现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 命运。
3、艺术特点:浓郁的抒情笔调,对女性 心理的细腻描写。
电视剧《青春之歌》剧照
(五)《青春之歌》的知识分子群像
人物环境:五四以后的北大
卢嘉川、江华、林红 王晓燕、许宁 余永泽 白丽萍、陈蔚如 戴愉
电视剧《青春之歌》剧照
(六)《青春之歌》人物关系结构分析
能指
林道静
所指 意义
继母、胡梦安、 余敬唐、县长
《青春之歌》导读提示:
林道静的形象的意义
知识分子改造与自我改造 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的想象与要求 女性、知识分子的“成长”与自我“救赎”
不同男性之于林道静(知识分子)的隐喻 《青春之歌》的“青春”书写
十七年文学名著导读之二
老舍《茶馆》
十七年文学话剧的最高成就 历史风俗剧
一、建国后老舍的创作活动
(一)杨沫生平与创作
195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代 表作《青春之歌》。新时期以来, 又有其续集《东方欲晓》、《芳菲 之歌》以及《我的日记》等长篇小 说问世。
代表作:《青春之歌》
(二)关于《青春之歌》及其主人公
1950年,杨沫开始《青春之歌》 的创作。初稿完成后,1952至56 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 1957年七月脱稿、1958年1月出 版。
(一)戏剧创作 1、《方珍珠》(1950) 2、《龙须沟》(1951) 3、《春华秋实》(1955) 4、《西望长安》(1956) 5、《茶馆》(1957年7月《收获》创刊号) 6、《红大院》(1958) 7、《女店员》(1959) ……
(二)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 (三)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关于文学名著与“经典”的问题
文学“经典”是历史、时间、社会和“文学共同体”共同
促就的,并非某一“文学机构”(包括文学史著作)确立 的。
文学“经典”化。 中国当代文学正处于“历史化”和“经典化”的过程中。
“经典”与“名著”
文本本身的蕴含:“文学性” 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名著”
文 学 名 著 导 读文 学 名 著 导 读 文 学 名 著 导 读 文 学 名 著 导 读
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Introduction of Masterpiec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关于中国文学学科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学科(课程)秩序与知识安排。 各学科的内在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