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2《望岳》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2《望岳》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1.2《望岳》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经过与其他老师沟通和开学一个月以来的观察,认为七年2班的语文学习状况如下:
1、缺少语文学习兴趣,基础较薄弱;
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
3、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妙句、文段较少,能够灵活运用所积累素材的学生寥寥无几。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望岳》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
他青年时期所创作的佳作《望岳》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要代表作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活动3【讲授】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

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

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活动4【活动】朗读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活动5【讲授】解析诗句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

“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

“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

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

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钟”,聚集或集中之意。

“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

“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

诗人
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

“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

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

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活动6【活动】体悟诗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活动7【练习】与泰山相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活动8【作业】作业布置
一、背诵默写全诗;
二、完成课后一(3)小题;
三、预习本课其余诗歌。

六下《望岳》导学案
(预学单)
一.朗诵
朗读三遍,读通、读顺本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生字新词
1.给生字注音
生字:览()岱()
2.理解重点词语
岱宗齐鲁未了造化阴阳层云决眦
归鸟会当绝顶小
三.相关资料
1.杜甫简介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朝由而的过程。

2.中国的五岳是: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3.泰山简介
4.写作背景
当时社会——
杜甫本人——
四.我的视角
1.本诗赞美了(),表达了(),透露了()。

2.本诗的千古名句是:。

(共学单)
一.知诗人,明背景(汇报资料)
1.关于杜甫,我了解到:
2.关于五岳及泰山的相关介绍
3.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通诗句,析诗意
1.通过预习,我认为以下字音应该注意:
2.我可以把这首诗读好(注意把握节奏)
3.我能说出重点词的意思。

4.通过查找注解,我可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结写作顺序。

三.品文字,入诗境
1.诵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说一说好在哪里,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四.吟诗文,悟诗情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把自己当成诗人,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境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3. 读出诗人心存远志的雄心和气概
延学单
1.我还找到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2.对比杜甫的《望岳》与《春望》表现的感情有什么异同?体会诗人不同时期是的情感。

3.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杜诗进行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