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书心得感悟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雪国读后感1两个女孩,一现实,一虚幻;一热烈似火,一清冷似冰;一如夏花绚烂,一如秋叶静美。
她们性格设定的明显差异,以及一男两女的情节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张爱玲的名作《红玫瑰与白玫瑰》。
驹子在与岛村的关系中,一直是居于主动地位的。
或许从一开始,当岛村以“谈话者”的姿态进入的时候,她内心就已经情愫暗生了。
他们的相见只能一年一次。
于是驹子相当珍惜见面的机会。
她陪宴也好,醉酒也罢,都不忘几乎每天去见岛村,哪怕为了躲着人得从偏僻的山路行走、得藏进壁炉里,哪怕她嘴里总说大概没时间过来,哪怕每次只能匆匆来又匆匆别过。
她是爱岛村的,即使知道这样的爱无法改变他的“过客”身份。
这样激烈的感情与娇蕊类似。
在张爱玲笔下,这是一位可爱的、妖冶的、声名不好的甚至有些放荡的女人。
她出场时是王太太,有富裕的老公,和安逸的生活。
但在跟振保相处的日子里,或者是由性生爱,或者是日久生情,她竟然爱上了他。
她跟老公摊牌,说要离婚,即使最后没能跟振保在一起,也结束了这段婚姻;她在振保晕睡时在他病床前哭,在他醒来时默默走掉。
某种意义上,这次她用了真心。
就如她最后成了朱太太抱着自己的儿子在电车上跟振保相遇的时候说的,他教会了她很多原以为生命里不存在的东西。
这两个女人都对自己的爱人有期待而无要求,爱得直接纯粹。
但这样的爱情是有前提的。
对于驹子来说,且不说行男是不是她为了救助而甘为艺妓的未婚夫,行男的行将就木之驱和最后的死亡使得她完全可以自由地爱岛村,可以几乎无顾忌地表达。
而娇蕊与振保的爱更是萌生在娇蕊的丈夫出差去新加坡的这段男性空缺的时期。
这期间的娇蕊是相对自由的。
而且,她有夫之妇的身份为振保提供了足够强大的安全感和说服自己跟她偷情的重要理由。
这几乎可以说是这场红玫瑰之恋发生的先决条件。
很难说振保是否爱上了娇蕊,不过这至少是让他难以忘怀的一个女人。
而岛村大概是喜欢驹子的,因为她的洁净。
这是川端康成反复强调的最初的情感动因。
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女人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
以严寒的雪国和极度难得的绉丝作为象征性的衬托,除了与日本向往冷寂的艺术追求相关外,或许也是为了凸显驹子虽是艺妓却有着不一般的净。
川端康成是借“雪国”这样一个旅行的时空,展示了一场纯粹的爱恋。
而张爱玲是在平常生活的裂缝中,安插了这样的故事。
《雪国》有强烈的非现实主义的色彩,岛根的形象很弱。
只是在行文间隐约提到,他家境大概不错,在东京有家庭,懂些艺术。
如此淡化的男性形象,使人觉得,他的被创作似乎就是为了与驹子的相遇和相爱。
作者只不过借了他的眼睛和心,未曾想赋于他太重太多的东西。
而振保是普遍意义上的好男人,他的形象很充实。
英国留学归来,不错的工作,家里有弟弟有母亲。
男性形象的差异性不好生硬比较,但这样的设置使得《雪国》有些类似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游仙”题材,是存在于异空间的想象;而《红玫瑰与白玫瑰》便不得不堕入繁重的尘世生活当中,无处超脱,无法自拔。
前者的结局是上扬梦幻的,而后者只能肉身沉重。
这可以从叶子和烟鹂的形象分析中见出端倪。
雪国读后感2叶子在《雪国》中一直是有些虚幻的存在,她若隐若现,却承担了岛村心目中近乎女神的形象和整篇文本中悬念冲突的集中体现。
她是谁?她是关心她弟弟的姐姐,或者似乎是将行男照顾得无微不至、旁若无人的情人,亦或者还是与驹子不甚交好的情敌。
但同时,她柔弱,她有着好听的声线,她痴心,她不是艺妓。
她每次都在岛村的视野中飘然而过,愁情满怀,欲语未尽。
如果说驹子还是可感有触的女人,那么她只能尽似于仙,或者更确切地说,尤物。
不只是岛根对她有很多疑问,读者也是。
而这些疑云,随着作者对她向善、向美这两个维度的描绘直接有些失真却又确切地成全了她的“神性”。
这就似乎注定了她不能跟着岛村去东京,她只能逝去,因为有神性的东西总是不能融于世俗的。
所以她丧命了,在一场火灾中。
对她生命终结的场景的描述显得凄美悲壮,“女人的身体,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式”,“叶子落下来的二楼临时看台上,斜着掉下来两三根架子上的木头,打在叶子的脸上,燃烧起来。
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突出下巴颏儿,伸长了脖颈。
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
”而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这样的死亡,川端康成用了这样的描写“不知为什么,岛根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
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川端康成有着与文本中岛村相似的经历,且不说在岛村身上有着多少主体投射,川端康成就是借岛村的感觉告诉读者,她并没有死。
那她变成什么了呢?或者蚕,或者仙,大概是随着神性飞升了吧。
她本就是“叶子”,本就该长存着,就算以飘零的姿态。
而作为振保的妻子在的烟鹂相对于叶子的精彩来说,就显得相当淡漠了。
如果说以叶子作白玫瑰是突出其圣洁的话,那么烟鹂的白就只能是扁平、单调。
虽然张爱玲在开篇就说,“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
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但很明显,烟鹂给人的感觉没有圣洁,只有乏味。
她是女学生,她最开始的时候有着少女的美,也与婆婆相处融洽,但这样或许由于新鲜产生的正面效应太短暂而很快就消失了。
她因生女儿很吃了些苦头而觉得可以发些脾气,婆婆却以为她未能生儿子所以不待见她,于是终于搬离了她与振保的家;而时间长了之后,振保也觉察出她的乏味。
她不会与人交际,在家里没有地位,连女佣都可以给她脸色看。
她好心表现出与客人的亲近,却常常过分,常常以祥林嫂般的诉苦方式因而引起客人的反感。
她在振保的生命里几乎没有存在的位置。
或许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义和存在感,她与在振保眼中相当不堪的小裁缝偷情----只有在比自己更“低”的人那里,她大概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
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讲,这个女人都不圣洁。
凭着张爱玲对世情的洞明,她大概不是想创造一个失败的“圣女”。
她的意旨大概是在写明平常夫妻生活的单调。
它就是这么无聊,这么惹人厌烦,而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
于是,最后的结局里,坏过一阵子的振保又突然变回了“好男人”,生活如常。
如果以驹子、骄蕊为红玫瑰,以叶子、烟鹂为白玫瑰的话,似乎可以看到在两个文本中红、白玫瑰的倒置现象。
虽然红玫瑰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热烈,但白玫瑰却是不一样的圣洁。
在《雪国》中,白玫瑰明显是以高于红玫瑰的地位存在的,虽然在描述中,一直是红玫瑰不待见她、压着她;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只有红玫瑰才是振保----“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的浪漫想象,白玫瑰只是他不得不接受的妻----现实而已。
当然,文本展开空间的不一样完全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两位不同国别的作者对两类想象中的女人的别样塑造。
相比来说,红玫瑰是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更现实的女人形象,而白玫瑰是张爱玲文本里最后终结于的现实。
红、白玫瑰----对两类女人的不同想象,或者说是言说方式,也许有着类似于文学母题的意义,可以照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雪国读后感3《雪国》这部作品,如果单从语言的表达与意义这方面来看的话,我们极易发现它只不过是浅浅淡淡的生活的一种持续,没有什么值得真正吸收的亮点,然而如果我们着眼与它的表现浸透力(所谓的浸透力,是指浸透于作为对象的人与物之间的力量)。
也就是着眼与它语言的价值的话,就不由你不觉得川端康成是位很了不起的作家,也同样会认为《雪国》是一部十分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雪国》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位自由撰稿的舞蹈研究家岛村在一次机遇中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艺妓后的情景,那时所为的艺妓就是平时在家里做些平凡的家事,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待到被召唤时就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地道的艺妓,有的时候她们在客人的旅馆内一起歇宿,大家坐在火盆旁闲聊一些家常,很自然地同客人们熟悉起来,而后,当她们看到男人们穿着棉睡衣就寝或起床时便会给予精心的料理,荀子就是这种地方艺妓中普通的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逐渐的熟悉起来,并且经常见面。
《雪国》这部书中虽只是淡淡地描述了岛村与这个艺妓的交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进一步的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它是以其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浸透力,就会很轻易的发现《雪国》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因为川端康成的文学大都具有动摇作品根基的浸透力,然而也正是它牵动了作品的整个世界,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登场入物男女关系的构成方式,对自然的安排方式,以及对周边事物的接触方式来看可以说其特点就是《雪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来剖析人物的深层心理。
同时又用日本文学传统的严谨格调加以限制,使自由联想有序的展开。
在文中作者借助两面镜子作为跳板,开始把岛村从现实世界诱入到超现实的回想世界又从梦幻回到现实。
作者通过这种有节奏的跳跃联想,一步步地唤起岛村对驹子和叶子的爱恋之情。
可以说,驹子和叶子的内心世界常常是岛村的意识流动中展露的,是属于岛村的感觉中产生的幻觉。
这种把人物的心情、情绪朦胧化,正是川端式“意识流”的独特表现。
寂寞、寒冷。
雪国读后感4所有的浮躁都沉淀下来,但是所有的热情和温暖也流失了。
那一刻只觉得时光漫长,世界的律动和嘈杂永不止息,却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眼前只有茫茫雪国,白色的山脉,白色的轻烟,白色的结晶飘落,静谧无声。
一直觉得雪是很奇妙的事物,明明寒冷彻骨,却又给人柔软的感觉。
《雪国》也是,明明清冷无比,却又透出绝望般的丝丝温暖。
我曾经是为了爱情描写而看《雪国》,最后看见的却不是爱情,而是生命的脆弱渺小之忧伤。
还是无法说出心底的感受,毕竟,这是一本太棒的书。
只能说,这份震撼,我也许一生都不会忘记。
回首昨天,我们不难发现,在通古搏今的大世界里,其实仍有许许多多我们认为已经很完美的东西,仍旧还需要那么一些极小甚至细微的东西进行一下精心的点缀,包括我们认为无法更改的记忆亦同样如此,《雪国》一书的出现就为我的记忆增添了一道绚丽的亮点,《雪国》一书已记不起是哪个假期读的了,大概距今已有许多时日了吧!然而书中精彩之处至今仍记忆尤新。
书中虽没有什么大的波澜,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却在幽艳,光润的文体底层,如同透过那细细的网眼,充分地展现出那充满透力的描写,仿佛从我们的内脏中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并且渗透我门内心深处,使我迷雾内从中吸收到在其它书中所吸收不到的文学知识。
自然、清晰、流畅是我对《雪国》一书的简短评价,然而这评价正如《雪国》这部书一样,具有着极深的内涵,值得久久的回味。
雪国读后感5第一次读《雪国》纯粹是因为喜欢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认为是亚洲最好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纤细透明的心成就了伟大的《雪国》,当然,《雪国》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了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作为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雪国》无疑是让我十分痴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