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人际交往
1. 人际交往:人的需要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接触中,彼此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联系。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或联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能需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2. 大学生交际行为的特点
平等意识强
感情色彩浓
富于理想化
二、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
(二) 能够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三) 对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W.C.Schuts,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1、包容需要
2、控制需要)
3、情感需要
舒茨根据这三种需要,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高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三、公平理论(研究者)
四、社会实在理论(费斯丁格)
五、社会需要理论(魏斯)
六、互动理论(西方研究者)
第二节、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广义上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等。
狭义上个人与个人之见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或称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特性: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3、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取决于心理距离的远近
自我表露的深度,就成了人们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的重要标志。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
2、态度
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
4、隐私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一)注意时期
(二)确认阶段
(三)融合阶段、
(四)稳固阶段
人际关系恶化的心理过程
隔阂阶段:出现裂痕,可能引起漠视
疏远阶段:交往不活跃,情绪痛苦
回避阶段:避免接触,有不友好、敌意的特征,交往停滞
终止阶段。
关系破裂
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准是:自我揭露程度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深度
第四节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
第五节、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类型
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层次
人际认知: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心理联系
人际情感:指人际交往中各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人际行为: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第二章交际过程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一节能力与交际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第二节性格与交际
性格从心理上划分:理智型,情感型,意志型(培因和李波特)
性格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独立型,顺从型(威特金)
性格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内倾型,外倾性(荣格)
从社会生活方式上划分:理论性,经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
第三节气质与交际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
气质是人的个性特征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性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某些性格品质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会起一定的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章人际认知
第一节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一、人际认知的定义
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主要指的是对他人的认知。
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融洽、某个人在群体中是否受欢迎等知觉
第二节、人际认知的特点
选择性、理解性、投射性、整体性、平衡性、恒常性、偏差性
影响人际认知的心里因素
一、首因效应
是指交往双方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今后交往的
影响,亦称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是指比较熟悉的人们之间在深入的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印象,亦称为“新颖效应”。
三、晕轮效应
是指认知者对认知对象有某一点好(坏)的印象后,会泛化到其他方面,认为他什么都好(坏)。
晕轮
效应又叫“光晕效应”、“光环效应”。
四、投射效应
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身上。
五、刻板印象
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三节交际中的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根据他人的外部行为来解释其行为原因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解释人地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一、归因理论
(一) 海德的归因理论
(二)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三) 维纳的归因理论
(四) 凯利的多维归因模式
归因分类
一、按原因的对象性来分,可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这种归因方法是我们认识他人行为动机、原因的一个重要维度,也因此影响到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按原因的稳定性来分,可分为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
这种归因的意义在于,关系到主体能否正确预知他人的行为。
三、按原因的可控性来分,可分为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这种归因的意义在于关系到对他人行为的评价
一)海德的“不变性原则”。
他试图用逻辑来说明因果关系原则如何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归因。
方法是,任何一种行为通常被假定是由许多原因结合造成的,为了要寻求行为的真是原因,应剔除其他情况,找出行为和原因固定不变的关系。
(二)凯利的“三维理论”。
他认为,要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正确归因,就要善于利用以下三种信息:
1.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该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致性高,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会有这种反应。
比如,所有的顾客都对该售货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
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2.一贯性
一贯性是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是一贯的。
一贯性高,表明该人在其他环境背景下也一贯有这种反应,比如,不论何时何地,该顾客买东西总是与售货员发生纠纷。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特殊性(区别性)
特殊性是指行动者的行为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
特殊性高,表明行为者只在一定情况下对某人如此,而对其他人并非如此。
如果一位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就是区别性高。
第四章人际印象
所谓人际印象就是通过人际交往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客体的形象。
人际印象和人际认知
联系:两者都属于认知过程和范畴
区别:1、人际认知以知觉为基础,人际印象则依赖于记忆而存在。
2、人际认知带有直观性,人际印象具有概括性。
3、人际认知具有表层性,人际印象具有内在性。
人际印象的形成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一体性、主导型、联想性、比较性
第三节人际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
新近印象和近因效应
泛化印象与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与定势效应
第四节人际印象管理
幻灯片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