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1
智勇双全话黄盖
黄盖,字公覆,三国时期吴国虎将.
读<三国志-黄盖传>,里面对黄盖的记载并不多,廖廖百字而己.只是说了
可能知道黄盖这个名字的人都知道火烧赤壁, 都知道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典故. 火烧赤壁,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诸葛亮和周瑜的杰做, 其实最先提出这个办法的人却是黄盖, <三国志-黄盖传>里对这次重要战役提到的也并不多,战役的详情主要都记载在<三国志-周瑜传>中.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战役之初, 曹据兵在长江以北, 周瑜据军在长江以南, 这时黄盖献计周瑜:“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愉采纳了黄盖的计策, 于是才有了”苦肉计””火烧赤壁”的故事.
计谋的实施者也是黄盖,黄盖先是诈降曹操,投降之日,引舰数十艘,趋着东南风起,点燃船上易燃物品,冲上曹营.等曹营成了一片火海之后, “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备与瑜等复共追”.如果说制定计策要智,那么实施这个计策的人就是整个计策的最关键环节,必定要智勇兼备才行.黄盖以数千人投入到曹操百万大军之中,这需要何等胆量.在战役中,黄盖身先士卒,中流矢而堕入江水之中,所幸为韩当扭救.
<三国志-黄盖传>还记载了另一件事,那就是黄盖当武陵太守之时, 蛮夷反乱,围住了武陵城,当时黄盖手下只有兵士不过五百余人, 肯定是敌不过乱军的. 于是黄盖就大开城门, 半入而击之, 大败敌军. 这又是一次有勇有谋,以少胜多的战役.
以上说的是黄盖的智勇,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黄盖的为人处事.
在<三国志-黄盖传>的开头一段文字里曾说到,黄盖被举为孝廉. 我们知道在汉代的举孝廉就相当于后来的科举差不多,只要被子举为孝廉后,才有做官的机会.在汉末,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 穷人要想被举孝廉是很难的.黄盖虽是故南阳太守之后,但当时他的父亲早已死了,并且他家也从南阳迁到了零陵.黄盖从小就是孤儿,但他虽处贫贱,然有壮志,学书疏,讲兵事。
黄盖被举为孝廉一方面说明黄盖是真的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黄盖为人大度,和当地世族大家关系处理的不错。
黄盖的大度还表现在他后来他受吴主器重之后。
我们知道,黄盖先后侍从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而且一直是受到重用,可以说是三朝元老了,但他一点也没在后辈们之间摆架子,这一点可以从孙权重用周瑜时可以看出来。
当时孙权拜周愉为大都督,由于周瑜没有什么资历,另一个同为三朝元老的吴国大将程普这时候就跳出来反对,常和周瑜做对。
但黄盖没有,当国家大局利益面前表现的很大度,并且还主动请受苦肉计。
黄盖做官时很受地方百姓的拥带,他后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平叛乱,但只要是归附了的人他都没有乱杀过,附从者赦之。
他死后,百姓们自发“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后蜀汉人们立祠祭拜。
可见黄盖当时在东吴人心目中的地位。
黄盖是病死的,他死的时候官封偏将军。
不要以为这是个小官,这在当时已经是东吴所能封的最大的官职了,因为当时孙权也只是个候而已,周瑜死的时候也只是封了个偏将,而且后来没有追封。
等到孙权称帝后,追论黄盖的功劳,封了他的儿子为关内候。
虎臣黄盖
同样是三朝元老,黄盖与程普一样,是东吴倚仗的重臣。
不过与程普不同在于,程公的功劳主要是在行军作战方面,黄盖则是在治政方面颇有心得。
孙坚举义兵时,黄盖就加入了他的军队。
从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参与了早期的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