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的物理试题分析
2017的物理试题依然延续了近几年物理试题的风格,稳中有变,难度稍微下调,能够很好的考查学生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能力,以及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试题的结构没有任何变化,单选题、多选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
选择、填空试题变化很小,物理学史的考查依然没有出现,估测、声学和电磁波、热学、磁学、光的反射、运动和力、电能等作为基础试题的考点,考查形式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透镜成像规律、滑轮组机械效率计算、电路的动态定性分析也在意料之中。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题目的情景很新,滑轮组出现了全新的绕法,分析的方法相同,分析的难度增加,能力的考查非常突出,可能会成为大多学生的一个失分点。
填空题中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试题与2016填空题24题的全反射相比,难度要略低一些。
实验探究题题型也基本没有变化,32题仍为设计实验,而且来源于课本,平时练习过程中都有涉及,难度略小。
实验探究题33题考查内容变化很大,由近几年大家习惯的“密度测量”转换为“摩擦力有关因素”的考查,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但考查的知识点大多属于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范畴。
“拓展”环节非常巧妙的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常以计算形式出现的斜面知识放在了这里,全新的情境中,考查形式的改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34题的电学综合实验考查知识点中规中矩,变化不多。
“评估”环节中,看似轻松的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考查更加深入,如果对实验的理解不是非常透彻,正确解答很不容易。
其实是对学生今后的实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计算题仍然是力学和电学的综合计算,与了近几年物理计算的试题特点一样,37题第1、2问和38题第1问难度都相对较小,都在最后一问提升难度,增加了试卷的区分度。
在最后一问,要进行分类讨论,首先要判定是容器装满还是物体完全浸没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最大,然后才能进行准确的计算,但计算难度不大。
这与38题的电学计算最后一问相同,物理思维量很大,如果思路清晰,接下来的数学计算一定不会成为拖累。
考查的重点依然是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