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讲授者:金晓兰一、课标要求: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并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又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分两目。
第一目“南北重归统一”,主要介绍了隋文帝实现南北统一,此后励精图治,使隋朝呈现出安定、繁荣的局面。
第二目“大运河的开通”,讲述了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局面。
三、学情分析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
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而理性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识图逐步培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了解隋朝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教学法,充分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和信息,以大运河为核心,层层设疑,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条件及其作用。
通过《隋朝大运河》图,帮助学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通过历史短剧,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全面、客观地认识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难点:隋朝经济的繁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形式,列出隋文帝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让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史料的讨论、分析,认识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
利用历史短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全面、客观地认识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1.情境式教学:利用语言、图片、史料等手段,创设出历史教学的环境,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启发式教学:使用图表启发、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注重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讨论法教学: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围绕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5分钟)多媒体展示唐诗《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问题:猜猜看,诗中的“此河”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答:大运河。
导语: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重要人类遗产。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设计思路: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唐诗,带领学生玩猜谜游戏,直接导入大运河这一主题,学生兴趣盎然。
2.讲授新课(30-35分钟)一、南北重归统一(15分钟)1.隋朝建立(5分钟)创设情境一:展示杨坚图片,教师讲解隋朝建立过程。
思考回答(统一与分裂的历史对比)统一:秦朝结束了战国分裂局面,实现了秦、汉的大统一。
统一: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再次实现了统一。
分裂:西晋以后出现了南北朝的分裂格局。
认识:隋朝又一次统一,并出现了隋唐盛世。
设计思路: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
复习巩固以前所学,同时认识与要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师讲述隋朝取代北周的史实,交代隋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2.隋朝的统一(5分钟)(过渡:隋朝建立不久后,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问题1:南北是怎样重回统一的?何时又一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问题2:结合课本介绍,讨论一下: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问题3:隋朝统一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呢?(学生读图、看教材、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隋朝建立时间及全国重回统一的时间点知识点。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隋能灭陈的原因:如陈朝腐朽,隋国力强盛,南北双方人民迫切要求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希望能尽早结束分裂局面等。
)设计思路: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隋朝统一的主客观条件,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史论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这比分能力得到锻炼。
3.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5分钟)(过渡:前面已经说过,隋之所以能灭陈,关键在于实力,而这实力的产生是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分不开的。
那么隋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位的时候隋朝的社会状况如何?)问题:看课本讨论归纳一下:隋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学生作答: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重视吏治,提倡节俭;结论: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设计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理解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二、大运河的开通(15-20分钟)1.概况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图片:《隋朝大运河》图。
问题1:隋朝大运河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开通的?全长多少千米?问题2:隋朝大运河的南北端点和中心分别在哪里?问题3: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由哪几段运河组成?问题4: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连接了哪五大河流?问题5: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我国哪两大地域?(学生读图、看教材、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两地”“三点”“四段”“五河”等知识点。
)动动手:教师要求学生画出隋大运河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重点体现“三点”“四段”等特点。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大运河示意图。
之后,部分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设计思路:通过《隋朝大运河》图,帮助学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通过合作绘制大运河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与合作交流的乐趣,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既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重点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用口头语言正确陈述历史问题等基本技能。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图片:《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
问题:将隋朝大运河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对比,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隋朝大运河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
教师总结: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14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依靠智慧和双手创下如此煌煌伟业,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设计思路: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依据客观数字进行归纳、总结,比教师单一的讲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渡: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2.目的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资治通鉴》、《隋书·阎毗传》等(学生依据上述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点拨)教师总结: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日的和动机不是单一的,他有贪恋江都美景、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耀兵江南、攻打高丽的日的。
但他最主要的动机是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设计思路: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比教师单纯地照本宣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性。
过渡: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3.重要条件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教材“南北重归统一”这一子目的内容和多媒体展示的图文资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就国家局势、经济实力、客观基础等方面进行充分地探讨,并得出结论。
各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分析概括开通运河的重要条件。
(预期回答:南北重归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等)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1:隋朝是怎样统一南北的?南北重归统一有何重大意义?(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后回答: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意义:隋朝的重新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启了隋唐时期的盛世局面,对古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问题2:隋文帝实现南北统一后,作为一国之君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知道: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问题3:上述统治政策的实行效果如何?请分析下表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表格:隋文帝统治时期人口激增、垦田扩大、仓廪丰实,隋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教师总结:589年南北重归统一、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隋文帝统治时社会经济繁荣,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又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设计思路:通过设疑“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出“南北重归统一”,既揭示了两大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培养了学生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
经过这样的设计调整,本课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紧凑,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突出隋朝典型的时代特征。
过渡:去扬州游玩时,导游对大运河有这样一个评价:“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4.作用学生活动:历史短剧。
场景:当代(隋朝)功过;千秋伟业(重点反映唐宋时期)。
角色:隋炀帝、隋朝农民、隋朝商人、唐宋农民、唐宋商人、唐宋文人等。
教学目标要明确,应该反映出以下认识:隋炀帝——可下江南搜寻奇花、奇石,运粮、运兵攻打高丽,南北物资直达长安,上至北、下至南巩固全国统治;隋朝农民——徭役负担沉重,民不聊生,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不能长久;隋朝商人——乘船通商、运输货物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