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对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链而言,对基于供应链上的技术创新进行协同的要求越来越趋于迫切。
尤其是对于像汽车、机械、石化和IT 等最终产品或生产工艺复杂程度较高的产业而言,随着整个供应链技术复杂性和专业分工环节的增加,对企业之间的集成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协同和整合的要求将不可避免。
本文认为,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是以企业的科技能力为创新动力,以创造和满足外部市场需求为创新目标,充分利用和整合供应链上的创新资源,是资源投入、研究和开发、制造和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方面集成创新能力的总和。
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研究对于形成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协同网络,对于产业内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对于加快产业内技术创新的有序扩散,对于形成并引导创新方向,对于提高重点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技术创新能力既包括科技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也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产业化、市场化运作能力。
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讲,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包括了企业的单独创新,同时也是一项供应链上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创新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协同至关重要。
因此,设计一个系统、科学、可操作且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和绩效的前提与基础,它将有助于丰富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开展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相关实证研究,并有助于对理论研究结果的检验。
由于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在创新主体构成和创新内容上的特殊性,现有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难以对供应链技术创新的协同能力和绩效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本文针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能力和效益分别建立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然后对测度对象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并最终形成一个能够用于实证研究的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1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能力评价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的,因此,进行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评价的首要问题是协同的适应性评价。
显然,这种适应性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协同的能力。
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众多因素会影响到协同的能力,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主要取决于协同的先天条件和协同过程中的执行能力。
相应地,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评价包括协同的初始条件评价和过程评价两部分,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1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初始条件评价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初始条件对协同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初始条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和技术选择评价、协同伙伴评价和供应链关系评价等。
其中,由于产业和技术选择评价主要从产业集聚程度、技术密集程度、技术复杂程度等方面来衡量是否适合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
协同伙伴评价则是对参与协同企业的资源匹配程度进行衡量。
而供应链关系评价是对参与协同企业的利益关系进行衡量。
一般地,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初始条件评价的综合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及其效益评价楼高翔,胡继灵(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摘要: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对企业及其所在供应链的竞争力具有重大的影响。
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行为的分析和指导。
从协同初始条件评价和协同过程评价两个方面,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模糊评价方法,构建了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效益评价体系。
关键词: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8)12-0190-02收稿日期:2007-06-09基金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项目(06SG17)作者简介:楼高翔(1976~),男,浙江义乌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产业组织;胡继灵(1964~),女,湖北襄樊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
第25卷%第12期2008年12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Vol.25No.12%Dec.2008第12期初始条件评价产业和技术选择产业集聚程度、技术密集程度、产业科技成果和专利的数量、协同技术的复杂程度协同伙伴评价技术兼容性、协同企业的研发能力、协同企业的管理和协同能力、协同伙伴之间的资源匹配程度、组织和文化的兼容性供应链关系评价供应链上协同伙伴之间的利益相关度、协同伙伴之间的信任程度、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过程评价知识技术的转移和共享能力技术创新协同的具体形式、知识形态(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协同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存在的技术流动壁垒、知识产权限制、协同人员之间的学习能力协同机制评价协同企业间的成本分担机制、协同企业间的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协同运作管理机制创新技术的市场实现能力供应链的生产柔性和生产能力、供应链的营销能力表1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能力评价评价函数为:U S =ni=1Σω軍i αi其中:U S 为初始条件的综合评价值;αi 为第i 项评价指标,i =1,2,…,n ;ω軍i 为第i 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1.2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过程评价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不仅受到了初始条件的影响,协同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也会对协同能力产生影响。
过程评价是对协同的实施能力和实施进展效果给予实时评价、跟踪和监控。
这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术的转移和共享能力、协同机制评价和创新技术的市场实现能力三大方面,具体内容见表1。
创新协同在进行到某一时刻t 的静态评价函数为:u p (t )=mj=1Σω軍j (t )βj(t )其中:u p (t )为t 时刻的静态评价值;βj 为第j 项评价指标,j =1,2,…,m ;ω軍(t )为第j 项评价指标在t 时刻的权重。
由于过程评价是一个实时的动态评价系统,因此到T 时刻为止的平均过程评价函数值为:U p (T )=1TT t=1Σmj=1Σω軍j (t )βj(t ),t =1,2,…,T过程评价的特点是可以利用动态的多阶段评价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运行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当发现存在较大差距时可以及时进行预警。
综合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初始条件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结果,可以在任意时间T 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进行测度,其测度函数为:U (T )=λs U s +λp U p (T )其中,λs 和λp 分别表示初始条件评价和过程评价在总的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且满足λs +λp =1。
2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效益评价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效益评价是协同整体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同于具有较短生命周期的技术联盟,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合作,往往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因此,对协同效益的评价既包含对某项具体技术协同效益的评价,也包括由于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所带来的企业能力改进评价,这里的能力主要指参与协同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但不包括协同能力。
主要指标如表2所示。
由于上述评价体系包含了大量的定性评价指标,本文运用模糊评价技术构建具体的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效益评价方法。
(1)建立评价指标因素集:u {u i }(i=1,2,…,n )。
(2)建立模糊评价向量集:v {v j }(i =1,2,…,m )。
简便起见,可以设v 1∶优秀,v 2∶良好,v 3∶平均,v 4∶较差。
(3)确立评价矩阵R ∶R {r ij }m ×n ,其中r ij 可通过专家调查法或德尔菲法得到。
(4)建立权重集A ={a i }(i =1,2,…,n )。
因素的权重集是表示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权数所组成的集合,表示某因素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可以用专家系统中的经验打分法得到。
(5)模糊综合评价B =AOR 。
即把A 和R 进行模糊变换,得到评价矩阵B 。
其中“O ”表示广义的合成运算,本文采用m (·,+)模型并最终用模糊分布原则,即将B 直接作为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效益的评价结果。
协同项目的效益评价技术创新协同项目的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协同项目的技术成果技术创新协同项目的市场表现新产品制造设备的先进程度新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用户对协同项目的满意程度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和影响企业自身能力改进的效益评价工人技术等级的适应性协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企业创新组织管理能力表2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效益评价3总结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是一个多次协同、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
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评价体系的优劣状况直接关系到协同的成功与否以及协同整体绩效的好坏,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使企业和供应链的技术与管理能力在协同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
其有些方面是可以精确计量的,有些方面只能作定性描述,如果采用主观定性评价则随意性和主楼高翔,胡继灵: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及其效益评价191··观性太大,容易以偏概全,而完全定量精确的测度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本身也不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因此,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评价体系应该不只是包括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而应该全面反映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结构、过程和效益,可从实证角度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的能力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动态、系统、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1]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J ].中国科技论坛,2003(2):24-26.[2]吴杰,胡达沙,李勇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资源协同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71-174.[3]向晋乾,黄培清,郭玉明.企业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的协同机制研究[J ].情报科学,2005,23(12),1881-1887.[4]许庆瑞,朱凌,王方瑞.从研发—营销的整合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协同[J ].科研管理,2006,27(2):23-31.[5]IANSITI ,MARCO ;WEST ,JONATHAN.Technology Integra -tion:Turning Great Research into Great Product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3):6-14.[6]KIM ,OWON.Coordinating an Innov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 -agement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3:568-584.[7]LOOF ,HANS ;HESHMATI ,ALAMS.On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 Sensitivity Analysis [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New Technology ,2006(15):317-344.(责任编辑:高建平)收稿日期:2007-04-06作者简介:刘冰(1979~),男,河南郑州人,博士,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人民政府区助理,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项目投融资、项目评估、技术预见;陈治亚(1958~),男,湖南岳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项目评价、物流管理、交通运输。